最真的在乎,往往不在朋友圈裡

01

真正在乎你的人,很少給你點贊,不管是在朋友圈,還是在生活圈裡,他隻是默默關註你,心疼你,但不會打擾你。

因為在乎你,所以把整顆心都給瞭你,而不是天天對你噓寒問暖,但從來沒有積極的行動。真正愛你的人,因為心裡有你,一定會來找你,而不是在網絡裡聯系你。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發出瞭朋友圈,然後隔一會,打開看看,有沒有人給你點贊。如果有很多人點贊,你會感覺到很開心,覺得自己很受關註;如果隻有幾個人點贊,你會有些失落,甚至都不想再發朋友圈瞭。

其實,最真的在乎,往往不在朋友圈裡,根本不是點贊之交。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慢慢淡出瞭朋友圈,誰點贊瞭,誰評論瞭誰,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瞭。

02

最真的在乎,是一生牽掛。

朋友阿玲去瞭大連。剛開始,父母並不同意她去那麼遠,擔心她在外面不安全。但是阿玲執意要去,還聯系瞭兩個在大連的同學,事先找好瞭工作。

阿玲去瞭大連之後,拍瞭很多的照片,發在朋友圈裡。每一波美圖,都會得到幾十個人點贊,有時候一百多個點贊。

阿玲說:“不知道大傢喜歡我,還是喜歡我的美圖?不過都沒有關系,隻要喜歡就好。”

最近幾天,阿玲把朋友圈設置瞭“三天可見”,不管誰打開她的朋友圈,都是一條“橫線”。阿玲希望自己清凈一段時間,暫時遠離朋友圈。

昨天,阿玲接到母親的電話。母親在電話裡說:“阿玲,你怎麼啦?過得不好嗎?”

阿玲說:“一切都好,請放心啦。”

又隔瞭一會,阿玲接到外婆的電話:“阿玲,你沒有出事吧?”

阿玲很奇怪:“外婆,我很好,放心吧。”

外婆說:“那就好,我看你的朋友圈,啥都看不到,我還以為你出事瞭。”

放下手機,阿玲哭瞭。原來,那些在朋友圈裡點贊的人,都是“路過”而已,從來都沒有真正在乎她。

阿玲的父母、外婆,雖然不給她點贊,但是每天都看她的朋友圈,都希望從朋友圈裡,看到開心的她。在她設置瞭朋友圈“三天可見”之後,也隻有至親至愛的人,才急得不得瞭,才馬上打電話給她。

真正在乎你的人,一生都牽掛你,不要問為什麼牽掛,因為這是一種習慣,是血脈相連。這個世上,唯有至親至愛的人,才希望你一輩子都過得好,才無私對你好。他們都愛著你,但不僅僅是在朋友圈裡的“互動”,而是心和心連在一起。

03

最真的在乎,是用心懂你。

“心有靈犀一點通”,如果今生遇到心有靈犀的人,那一定是最美的緣分。兩個人面對坐著,你不說,我也知道;我不言,你也明白。這輩子,能有人和你感同身受,那是多麼難能可貴。

懂你,是因為在乎你,和你有更多的默契感。懂你的人,不要聽你講故事,而是聽到你的心跳聲音,聽到你內心的無奈和吶喊。

看看你的朋友圈裡,好友幾百個,但是誰能夠懂你?也許,一個懂你的人,都沒有。從朋友圈看一個人,是很片面的,是看不透的。不管你發瞭多少朋友圈,你隻是展示瞭生活的一部分,你總是有所保留的。

那個在乎你的人,不是天天給你點贊,而是常常和你聊微信、發消息、打電話。在你落魄的時候,陪在你身邊。在你需要的時候,及時出現,給你最好的幫助。在你煩悶的時候,他的話,可以讓你豁然開朗,恰好說中你的心思,揭開瞭你心底的謎團。

04

最真的在乎,是互相陪伴。

真正愛你的人,不是說“我愛你,我想你”,而是說“我陪你”。陪伴比愛,更加深刻,更加實在。有的人,口口聲聲說愛你,但是後來,一轉身就愛上瞭別的人。

同事李珍,找瞭一個外地的男朋友。男朋友在東莞打工,每天都發微信給李珍。兩個人,每天都聊微信,手機發燙瞭,也不願意放下。每天都說“晚安、早安”,要是哪一天沒說,就感覺一天都不自在,好像缺少瞭一些什麼。

有一天,李珍說:“今天,他沒有說早安,是不是他變心瞭?”

我說:“應該不會吧,也許是他忘記瞭,隔一會,他想起瞭你,就會聯系你。”

果然,到瞭中午,男朋友發微信給李珍:“中午好。”

我常常問李珍:“他是不是真心愛你?”

李珍說:“當然是真心的啊。”

我說:“他一定不是真心愛你,否則你認識他那麼久,為什麼不在一起?”

李珍忽然低下頭,若有所思。

上個月,李珍和男朋友分手瞭,分手的原因很簡單,男朋友在東莞找瞭女朋友,兩個人並肩奮鬥,一起在廠裡打工,一起存錢,一起創造未來。

當一個人口口聲聲說“我愛你”的時候,你反而要多長一個心眼,別以為口頭上的愛情,也會永恒。花言巧語的人,都是靠不住的人,因為你沒有看到他的“真心”。

真正放不下你的人,一定會來找你,沒有例外的。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那個不願意陪你的人,你就放手吧。不要以為朋友圈裡的“點贊、留言”就是在乎;不要以為用微信聊天,就是真愛。

陪你一起笑的人,不一定願意陪你哭;陪你一起哭的人,也會陪你一起笑。在朋友圈裡在乎的人,不一定會陪你過日子;陪你過日子的人,在不在朋友圈裡,都沒有關系。

最真的在乎,從來不在朋友圈裡,而是在現實生活裡。

最真的在乎,是一輩子的行動,不是一瞬間的心動。

作者:佈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