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芬蘭為什麼放棄獨立,加入加拿大聯邦?

紐芬蘭入加

位於北美洲東北部的紐芬蘭(全稱紐芬蘭與拉佈拉多省)是加拿大下轄的一個省,包括瞭紐芬蘭島以及拉佈拉多半島的部分地區,所在海域曾擁有世界重要的漁場之一的紐芬蘭漁場(因過度捕撈於20世紀90年代消亡)。

不過,紐芬蘭是加拿大最年輕的省份,歸屬於加拿大的時間隻有短短71年。

▲紐芬蘭與拉佈拉多省位置

歷史上,紐芬蘭和加拿大雖同為英國的殖民地,但長期以來是相互獨立、互不隸屬的。1867年,英國率先在加拿大建立自治領,此後又分別賦予澳大利亞、新西蘭、紐芬蘭以及南非自治領的地位。在這些自治領中,除瞭紐芬蘭,其他地方在日後均建立起瞭獨立主權國傢。

例外的是,1934年紐芬蘭放棄瞭自治地位,重回英國的殖民統治。1948年,英國再次給予紐芬蘭選擇的機會,紐芬蘭在公投中選擇放棄獨立,並入加拿大。

▲1948年,加拿大郵政發行“歡迎紐芬蘭入加”郵票

紐芬蘭的加入,使加拿大的國土面積增加瞭40萬平方公裡,達到998萬平方千米,奠定瞭世界國土面積第二大國的地位。

紐芬蘭為什麼要放棄獨立,選擇加入加拿大呢?


一、紐芬蘭由殖民地變成自治領

紐芬蘭島是北美洲距離歐洲最近的地區。15世紀末,哥倫佈的船隊到達美洲大陸,打破瞭美洲大陸孤立的局面,世界各地逐漸連成瞭統一的整體,列強們開始瓜分海外殖民地的進程。

1583年,英國人到達紐芬蘭島,並把該地區宣佈為殖民地,隨即成為英國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紐芬蘭的英語“Newfoundland”,意為“新發現的土地”。

▲紀念英國人抵達紐芬蘭島的石牌

此後英國以紐芬蘭島為根據地,繼續開拓北美大陸的殖民地,占領瞭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北美東海岸。

法國也開始不甘示弱,一度控制瞭紐芬蘭島部分地區,該島成為瞭英法兩國爭奪的焦點之一。紐芬蘭島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和南下的拉佈拉多寒流交匯形成瞭世界著名的漁場,西歐和南歐各國的漁民漁民跨海而來,這裡的戰略地位愈發重要。

漁民在紐芬蘭海域捕鱈魚

雖然法國於1713年(結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簽訂和約)宣佈放棄紐芬蘭島,但是英法的殖民地矛盾卻沒有停止。18世紀初,法國從紐芬蘭島西行,並沿聖勞倫斯河沿岸建立殖民地,與英國殖民地接壤面逐步增大。

1756年,為瞭爭奪北美的殖民霸權,英法爆發瞭七年戰爭,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巴黎條約》中,法國把苦心經營的“新法蘭西”割讓給英國。

1750年前後的北美地圖

為瞭方便管理龐大的殖民地,英國將北美劃分成十三殖民地(美國前身)、加拿大省、紐芬蘭、新不倫瑞克省、新斯科舍省、羅伯特領地(哈德遜公司)等多個殖民地域進行管理。

▲七年戰爭前後對比,粉紫色為英國

戰後英國在北美的統治表面上平靜,實則暗流湧動。七年戰爭讓英國背上瞭沉重的債務負擔,為瞭轉嫁債務負擔,英國決定向開發較早的十三殖民地征重稅。
十三殖民地爆發瞭北美獨立戰爭。為一雪七年戰爭戰敗的前恥,法國也幫助美國鬥爭。在聯合夾擊下,英國不得不承認美國的獨立。

美國獨立後,英國對北美其他地區進行瞭新的劃分。1809年,英國將拉佈拉多半島的部分地區劃給紐芬蘭,拉佈拉多半島和紐芬蘭島組成瞭“新紐芬蘭”。

1832年,英國在紐芬蘭建立起民選議會,初步賦予紐芬蘭自治權。1854年,紐芬蘭獲得瞭建立責任政府的權利,自治權進一步擴大。

▲1849年加拿大地圖,綠色為哈德遜灣公司的羅伯特領地

與此同時,美國通過西進運動、美墨戰爭等形式實現瞭領土擴張,逐漸成為瞭威脅英國北美殖民地的力量。為瞭對抗美國的威脅,1867年,英國把加拿大省,新不倫瑞克省和諾瓦斯科舍省合並成統一的“加拿大聯邦”,並賦予自治領的地位,這是英國殖民地成立的第一個自治領。

▲加拿大領土的變化(動圖)

相比於英國直接控制的殖民地,自治領地擁有除瞭宣戰權之外,幾乎所有的內政外交自治權。加拿大自治領成立後,一直希望把漁業資源豐富的紐芬蘭納入其中。

但由於紐芬蘭是英國第一個海外殖民地,資質更老,政治上有自治的傳統。1869年,紐芬蘭拒絕瞭加拿大的邀請。

成立之初的加拿大自治領始終面臨著美國吞並的風險。出於制約美國的需要,英國繼續將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羅伯特領地、西北地區劃給加拿大,加拿大的領土實現瞭擴大。

此後加拿大通過保護關稅,逐漸開始瞭工業化,還通過修建太平洋鐵路,帶動瞭西部經濟的發展。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

1899年,為瞭爭奪南非的黃金資源,英國同南非佈爾國傢爆發瞭第二次佈爾戰爭。戰爭以英國的勝利結束,但多達2億英鎊的軍費開支讓英國財政不堪重負。

戰後,英國重新考慮瞭自己與殖民地的關系,賦予更多白人占多數的殖民地自治領的地位。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紐芬蘭先後獲得自治領的地位。從此,紐芬蘭和加拿大屬於不同的政府統治。

▲英國自治領的發展,基本都為白人占多數的殖民地,才有資格成為自治領


二、雙重打擊,放棄自治

然而,紐芬蘭的自治歷史卻非常短暫。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後來的經濟危機嚴重打擊瞭紐芬蘭的經濟,迫使紐芬蘭放棄瞭自治。

1914年一戰爆發,英國對德宣戰。因自治領沒有宣戰權,紐芬蘭、加拿大等自治領也跟隨英國自動參加瞭一戰,並派兵到前線作戰。

▲紐芬蘭軍隊奔赴一戰前線

在紐芬蘭當時25萬人口中,有12000人參戰,近4000人傷亡。曠日持久的一戰讓紐芬蘭不僅僅喪失瞭大量的青壯年人口,也使得紐芬蘭因大量的戰爭借款而背上瞭沉重的債務。

此外,紐芬蘭以漁業為主,經濟結構單一,缺乏人口吸引能力,導致在戰後的經濟恢復中遲遲不能恢復元氣。與之相反,加拿大逐漸完成瞭工業化的進程,吸引瞭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有效補充瞭戰爭中傷亡的青壯年勞動力。

紐芬蘭的經濟形勢在戰後沒有得到緩解,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到來,更是使得紐芬蘭的經濟雪上加霜。

▲爆發於美國的大蕭條,嚴重打擊瞭紐芬蘭脆弱的經濟

與以往的經濟危機相比,這一次經濟危機比以往的經濟危機持續時間更長,破壞范圍大,從金融領域波及到瞭社會各個領域。

紐芬蘭本身體量小,人口僅有數十萬(加拿大同期人口已接近千萬),應對危機的韌性十分弱,面對這次前所未有的大危機,紐芬蘭債務違約的風險急劇上升。1930年,紐芬蘭的債務達到4000萬美元,相當於國民收入的3倍,已經走到瞭破產的邊緣。

▲1932年,人們在紐芬蘭殖民大廈前,對當地惡化的經濟情況進行抗議,一年後紐芬蘭自治政府下臺,英國政府重獲直接統治權

為瞭防止債務違約,紐芬蘭向英國求助,但英國對於紐芬蘭的幫助是有條件的,要求紐芬蘭必須解散自己的議會,由英國指派官員對其直接管理。這就等於放棄瞭來之不易的自治權。

紐芬蘭答應瞭英國的要求,1934年解散議會,將權力返還給英國,重新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三、決定命運,公投“入加”

紐芬蘭受英國庇佑的好景沒有持續太久。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奉行綏靖政策,對於德國的戰爭行為不予幹涉。綏靖政策並沒有給英國帶來和平的環境。1941年,希特勒的部隊空襲倫敦,英國卷入二戰。

▲不列顛空襲

英國雖作為二戰戰勝國,但戰爭的摧殘、龐大的軍費開支也使英國背上瞭巨大的債務,國民財富大量流失,喪失瞭對世界秩序的領導權,英國已沒有龐大的財政預算去管理遍佈全球的殖民地,恢復國民經濟急需去掉不必要的債務和防務負擔,隨即開始考慮賦予更多殖民地自治的地位。

當時早已經濟低迷、債臺高築的紐芬蘭成為瞭英國經濟復蘇的“拖油瓶”,英國決定放棄紐芬蘭殖民地,讓紐芬蘭選擇自己的命運。

▲二戰後,越來越多非白人占多數的英國殖民地獲得自治領的地位,並最終獨立

當時擺在紐芬蘭面前的有三個出路:獨立(恢復責任政府)、並入加拿大或繼續作為英國的領地。1948年,第一次公投在6月3日舉行,共有15萬人參與,保持英國殖民的投票結果最少,而另外兩個選擇因沒有一項超過半數,因此於7月22日舉行第二次投票。

▲第一次公投結果

第二次投票中,“入加派”最終以7000票的優勢勝出。在命運前途選擇的關鍵點上,紐芬蘭選擇瞭並入加拿大。

▲第二次公投結果,“入加”支持率超過半數
兩次世界大戰嚴重破壞瞭紐芬蘭的經濟,人口流失嚴重,加之紐芬蘭經濟結構單一。若選擇獨立,紐芬蘭的發展面臨重重困境。

反觀加拿大,在二戰前後全面完成瞭工業化。阿爾伯塔省等地發現瞭油頁巖等工業資源,二戰中加拿大通過向交戰國輸出油頁巖等工業原料以及糧食等,換取瞭大量的戰爭財富,一舉成為瞭舉足輕重的工農業大國。

加拿大擁有更加良好的福利基礎,這正是紐芬蘭所不具備的。加拿大具備瞭接收紐芬蘭,承擔為其輸血的能力。對於當時的紐芬蘭來說,並入加拿大已經是最佳選擇。

▲加拿大代表團與紐芬蘭代表團談判

1949年3月1日,紐芬蘭並入加拿大,成為瞭加拿大的第十個省(2002年,改名紐芬蘭與拉佈拉多省)。紐芬蘭的加入完成瞭加拿大領土的最後一塊拼圖,為加拿大成為世界國土面積第二大國的奠定瞭基礎。

▲紐芬蘭地方長官斯摩爾伍德簽署入加協議書

紐芬蘭經濟一直依賴漁業,20世紀下半葉,長期以來的鱈魚過度捕撈,導致漁業資源大幅減少,紐芬蘭漁場已經“名實存亡”。為瞭抵消過度捕撈導致全球漁業資源急劇減少的影響,從1992年開始加拿大實行休漁政策,當地也開始經濟轉型。

進入21世紀以來,紐芬蘭以及海域附近發現瞭大量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經濟也逐漸從漁業向旅遊業、礦業方向發展,走出瞭經濟頹勢,財政終於出現盈餘,逐漸擺脫瞭“累贅省份”的形象。

長期作者|雄鷹
虎撲足球原創作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