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國傢自願並入另一個國傢能否得到國際社會接受認可

任何一個獨立主權國傢都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所以如果某個國傢真是自願並入另一個,那麼其他國傢和聯合國自然無權幹預此事。這裡必須註意兩個基本前提:獨立主權國傢和自願原則。首先自願合並的這兩個國傢必須都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主權國傢,否則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哪天投票公決要加入俄羅斯,印度旁遮普邦要加入巴基斯坦,日本北海道要加入美國……那麼日後世界各國都得擔心哪天自己的某個地區要公投加入別國瞭,所以合並的雙方必須是獨立主權國傢。

即使滿足瞭獨立主權國傢這一前提條件,但還必須同時滿足自願原則這一條件。其實歷史上曾不止一次出現過被“自願”的現象:如今美國的夏威夷州在歷史上就曾是一個獨立王國,然而在1893年美國基督教傳教士率領所有教會成員推翻瞭夏威夷王國。美國在通過政變推翻夏威夷王國之後並沒直接將其吞並,而是扶植起一個夏威夷臨時政府。1894年7月4日在美國的授意下夏威夷臨時政府升級為夏威夷共和國,當然其實權操之於親美派人物手中。

1898年美國正式宣佈將夏威夷合並,但這時美國並未將夏威夷設立成為同本土一樣的州,而是在島上建立起殖民統治。直到1941年日本偷襲隸屬於夏威夷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時這裡都還不是美國的正式領土。1959年8月21日夏威夷才通過公投正式升級成為美國第五十個州,至此結束瞭夏威夷作為殖民地存在的歷史,成為和美國本土各州平等的行政區。所以你說夏威夷加入美國究竟是不是出於自願原則呢?類似的例子還有印度與錫金的合並。

由此可見所謂的“自願”合並有時也可能是暗藏貓膩的被自願,那麼歷史上是否存在基於自願平等原則的合並呢?事實上絕對意義上的完全平等是壓根不存在的,但形式上相對平等的自願合並還是存在的。1990年的兩德統一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西德和東德的統一不是通過武力形式,而是通過雙方的平等協商實現的。然而統一之後的德國幾乎完全沿襲瞭西德的政府、議會、國旗、國徽、國歌、貨幣,所以你說兩德之間的合並是完全絕對平等的嗎?

即使兩國是基於平等自願的原則就合並展開的談判,然而隻要兩國的國力存在差異就不可能有絕對意義上的平等。再說什麼叫一個國傢自願加入另一個國傢?是政府說瞭算呢?還是大多數民眾說瞭算呢?又或者是全國每個人都願意才算是自願加入呢?當年東德加入西德確實反映瞭東德大多數民眾的意願,然而是不是每個東德人都願意加入西德呢?所以絕對完全意義上的平等自願是根本不存在的。那麼歷史上是否存在過至少是在形式上基本平等的自願合並的事例呢?

事實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除瞭上文提到的兩德合並的例子之外還有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合並、英屬北美十三州的合並、前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的合並、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國的合並……1397年6月17日丹麥、瑞典和挪威組成瞭卡爾馬聯盟。1819年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爾和巴拿馬曾組成大哥倫比亞共和國。1821年危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曾組建中美洲聯邦。1964年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組成瞭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由此可見國傢合並這種事並非沒先例。這在國際法上是完全不成問題,然而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傢的合並對大國的利益造成瞭沖擊就是另一個概念瞭。奧地利和德國同屬說德語的日耳曼民族,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勝國的英、法由於擔心德奧合並會威脅到自己的利益就在《凡爾賽和約》明確禁止德奧合並。不過德國在實力復蘇之後於1938年3月15日吞並瞭奧地利,而此時無力制止的英、法隻得采取綏靖主義政策。直到二戰後戰勝國再次重申德奧不準合並。

如今德國和奧地利都是完全獨立的主權國傢,但即使這兩國的全體公民都極為迫切想要合並也不可能,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到歐洲的地緣政治格局,從而對美、俄、英、法等國的利益構成威脅。不要說德國要和奧地利合並,事實上就連當初的兩德合並在相當程度上也是國際博弈的結果。1990年2月在渥太華舉行的北約組織和華約組織23國外長會議上西德外長根舍提出“2+4”方案——由東德、西德以及美、蘇、英、法四大國的外長組成的會議進行關於兩德統一問題的磋商。

德國的統一問題為什麼要讓美、蘇、英、法四國參與其中呢?就是因為德國的統一將極大改變歐洲既有的地緣政治格局,從而對美、蘇、英、法四大戰勝國的利益造成一定影響。德國為爭取各國對德國統一的支持做出承諾:不再恢復二戰前的領土並將這點寫入憲法,放棄擁有核武器,縮小軍事規模,放棄研制化學、生物武器的權利。如果不是因為美、蘇、英、法四大戰勝國最終達成瞭一致意見,那麼即使德國人民統一的意志再堅定也難以真正實現。

對比一下印度吞並錫金和兩德統一這兩個例子就不難發現:國傢之間的合並是否會被國際社會認可接受說到底是由大國利益決定的。錫金是一個遠離國際政治舞臺中心的彈丸小國,所以印度吞並錫金的行為沒在國際上引起太多的反響。德國由於涉及到各大國的利益,所以德國的統一也就不僅僅隻是德國人自己的事瞭。說到底依然還是實力和利益決定一切。如果今天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再次合並,那麼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陣營會接受認可嗎?

事實上國傢之間的合並不僅需要考慮別國是否會幹預,還需要協調好加入聯盟體系的各方之間的利益。當初丹麥、挪威、瑞典三國以結盟形式形成的卡爾馬聯盟是一個共主邦聯,三方在聯盟體系內仍具有相當的半獨立性,然而居於強勢地位的丹麥王室始終試圖加強對挪威和瑞典的控制,因此很自然就引發瞭挪威和瑞典的抵制:1523年瑞典貴族古斯塔夫·瓦薩戰勝丹麥軍隊,當年6月6日古斯塔夫·瓦薩宣佈自己為瑞典國王並明確表示瑞典脫離卡爾馬聯盟而重新獨立。

1958年埃及、敘利亞、也門三國懷著統一和復興阿拉伯民族的共同心願組成瞭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然而聯合國傢成立之後埃及把所有敘利亞的企業和銀行國有化,確定開羅為整個共和國的首都,幾乎所有的政府成員都任用埃及人。深感被欺騙和出賣的敘利亞人於1961年9月27日發動軍事政變,次日宣佈聯盟解散,重新成立瞭獨立的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國際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人際關系的投影——國傢之間的合並就像是兩個人的婚姻結合。

然而婚姻是需要經營。沒任何人結婚是為瞭奔著離婚去的,可離婚這種現象卻是客觀存在的。同樣任何國傢既然是基於自願原則的合並,那麼很顯然不可能在一開始就想著分傢。然而正如我在上文所說的:即使是表面上平等自願的合並也會由於加入各方在實力上的差距造成客觀上的不平等。如果各方能協調好彼此之間的矛盾,那麼聯邦就能得以鞏固;如果各方不能協調好彼此之間這種矛盾,那麼實際上就相當於潛伏下瞭未來分裂解體的種子。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