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反復牢記“錘子線買進,上吊線賣出”,練到極致是絕活

交易的真諦是什麼呢?我想這是每一個參與的交易員都需要做出明確回答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交易的真諦是:以小博大。我這裡所提到的“以小博大”,是在交易中“如何用較小的虧損去搏擊較大的利潤”的問題。

以小博大的代名詞便是投機,投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投機貫徹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僅股市中有投機,現貨市場也有投機,甚至一個生命的生存過程,便是一個投機的過程。

單從金錢占有的角度來給投機下一個定義,便是:抓住機會,進行投資,以期獲得幾倍於投資的回報。投機的目的非常明確,便是賺錢。想歸想,努力歸努力,但事實是有的人賺瞭錢,有的卻倒賠瞭本。仔細分析一下,其實道理很簡單:大多數賠錢的人沒有學會以小博大。

以小就是要付出小的,可即便是“小的”,很多人仍不願付出,不付出便想博大。而少數人之所以成功,博到瞭大,最關鍵的一點便是學會瞭“以小博大”,於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活中便產生瞭兩類人。

一類人,稱之為“大智若愚”型。這種人豁然大度,眼光遠大,不計小利。一類人,稱之為“大愚若智”型。這種人小肚雞腸,目光短淺,斤斤計較。

以小博大的交易的過程,本身便是一個人性修煉的過程。

技術、原則、人性三者之間的關系,在交易中到底是怎樣的呢?我以為,技術所解決的是:“怎麼做”的問題;原則所解決的是萬一做錯“怎麼辦”的問題;而人性所解決的是原則能否真正執行的問題!

所以,人性是交易成敗的關鍵,是根本所在。一個交易員水平再高,預測市場的準確度亦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怎麼辦?靠原則去彌補技術之不足,但一個交易員的原則制定的再完備,如果在交易中不嚴格執行,也形同虛設,毫無意義。為什麼會出現有些原則不能執行的情況呢?這便是人性的問題瞭。

從事過交易實踐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體驗,那就是“紙上談兵”與“真刀實槍”是兩回事。不交易時看市場往往準確率較高,自我感覺良好,心態不錯,為什麼?因為輸贏都與自己無關嘛。而到真正交易的時刻,人性的另一面便露瞭出來,即“想贏怕輸”的思想充斥著人的頭腦。於是事先制定的計劃,事先制定的原則早已拋到九霄雲外,結果往往賺小錢、賠大錢,最終導致失敗。

由此可以看出,人性在決定交易成敗上起到瞭關鍵性的作用。如果把交易看作一場戰爭的話,技術是戰術,原則是戰略,人性則負責把原則融化貫穿到戰術中,從而奪取整個戰爭的勝利。

如果把技術看成水,原則便是容器,人性負責把水裝在容器中,使之不致於泛濫無形,而是有規有矩。

如果把技術看成一種宗教信仰,原則便是無情的法律,人性是法律的執行者,當宗教信仰出現危機時,用法律來無情規范人類的行為。

如果把技術看成一把寶劍,它應該是把雙刃劍,使用得當能殺敵,使用不當時則有可能自殘。而原則是鎧甲、是防護衣,在做好防守的基礎上去進攻,才能戰無不勝,且無後顧之憂。所以人性負責在寶刀出鞘之前,穿好鎧甲,然後披掛上陣。三國時期的曹操手下有員工大將許楮殺得性起,赤搏上陣,結果挨瞭一箭,正如魯迅先生所講的“活該”。

由此可見,一個成功的交易員所具備的三個充分必要條件,便是技術、原則與人性三結合,三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

沒有技術的原則是空洞的原則,沒有原則的技術是盲目的技術,人性修煉不夠的交易將會是失敗的交易,失敗交易歸根到底是人性出瞭問題,所以成熟的人性、完備的原則、嚴密的技術,三者成功凝聚,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以小博大!

錘子線買進,上吊線賣出

什麼叫錘頭線?

錘頭線有陽線錘頭與陰線錘頭之分,作用意義相同,但陽線錘頭力度要大於陰線錘頭。激進型投資者見到下跌行情中的錘頭線,可以試探性地做多;穩健型投資者可以多觀察幾天,如果股價能放量上升,可以適量做多。

錘頭實體與下影線比例越懸殊,越有參考價值。如錘頭與早晨之星同時出現,見底信號就更加可靠。通常,在下跌過程中,尤其是在股價大幅下跌後出現錘 頭線,股價轉跌為升的可能性較大。這裡要註意的 是:錘頭線止跌回升的效果如何,與下列因素有密切關系:

(1)錘頭實體越小,下影線越長,止跌作用就越明顯,

(2)股價下跌時間越長,幅度越大,錘頭線見底信號就越明確,

(3)錘頭線有陽線錘頭與陰線錘頭之分,作用意義相同,但一般說來,陽線錘頭力度要大於陰線錘頭。

錘子線的實戰應用圖解:

錘頭線的出現通常代表著價格的觸底反彈。市場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下跌之後,處在非常看跌的行情之中,開盤之後,價格會繼續的下跌。這時的市場,依舊是空方占據瞭關鍵的作用。不過就在交易馬上就要結束的時候,市場上的多方力量開始強勢的反擊,並且市場上的成交的價格也會漲到瞭價格波動幅度的上限水平。這是K線圖上便產生瞭一下擁有者較長的下影線和較小的實體的蠟燭圖。這時候的市場上多方已經取代瞭空方占據瞭優勢。這時候投資人可以根據第二個交易日價格的波動情況來對錘頭線形狀進行判斷。如果仍舊是上漲的趨勢的話,就說明市場上多方已經占據瞭主導的地位,價格觸底反彈的可能性非常的高。

什麼是“上吊線”

“上吊線”上吊線是極為常見的K線形態之一,從字面上看就給人一種可怕感覺,在實戰中常常利用它來制造一些恐怖氣氛,以達到某種目的,因此熟悉上吊線的特征和內涵對操作股票有一定的意義。所謂上吊線,顧名思義,就是形狀酷似上吊樣子的K線。它表示一個交易日裡股價低開或平開,然後盤不斷振蕩下挫,隻到收盤時才將股價拉起,停在高位留下一根長長的下陰線。一般是見頂的信號。上吊線出現時,後市往往看淡。上吊線的形態特征:出現在上升途中,小實體在K線的頂部,實體顏色(紅、綠)無所謂;下影線的長度應該比實體的長度長得多,一般認為下影線應是實體的兩倍以上。(如圖)

3、錘子線與上吊線相同之處實體處於整個價格區間的上端;下影線的長度至少達到實體高度的2-3倍;沒有上影線,即使有上影線,其長度也極短;在快速運動後出現的錘子線或上吊線,一般需要後K線來驗證。

4、錘子線與上吊線區別錘子線與上吊線本身是一種圖形,隻是出現的位置不同而叫法不同;錘子線一般出現在股價經過一段時間的下跌,要有一定的跌幅,即是階段循環底部,叫錘子線;上吊線出現在股價經過一段時間的上漲有一定的漲幅相對的高位,稱為上吊線。

在看漲的錘子線實體是白色其意義更堅挺,在看跌的上吊線實體是黑色其意義更堅挺;判斷錘子線之前必定有一段下降趨勢,上吊線必須出現在一段上升趨勢之後;在雙錘子線中,其收盤價應該一個比一個更高,在雙上吊線中,其收盤價應該一個比一個更低;在大陰線後出現的錘子線或大陽線出現的上吊線,一般都需要後K線的驗證才能構成反轉形態。

錘子線與上吊線形態原理

1、錘子線:市場在做空一段時間後,價格不斷下跌,賣方力量逐步消耗,而買方力量慢慢積聚,在某一交易日,價格大幅下跌,但底部此時以明顯呈現極強的吸納願望,有買傢大力將價格上推,一直達到當天最高收市或是接近最高收市價位收市。錘子線,一般處於下跌勢中,表明市場可能見底,如果當天收市價高於開市價(紅色錘子線),對於買方更是利好標志。

2、上吊線:市場在屢屢做多後,買賣雙方力量達到平衡,在一個交易日內,多方努力將價格上推,創出當天新高後,並無心維持高位,價格大幅下跌,賣方力量勢不可擋,多日來賣方被壓制的能量瞬間釋放,價格大力下挫,但當天收市價仍處於較高位置,接近最高價,形成實體部分相當小。上吊線,一般處於上揚市中,表明市場可能見頂,陰線比陽線效果更好。

案例分析

錘子線:

第一種,出現錘頭線後的第二天,股價跳空高開,這時筆者認為可以開始建底艙;錘頭線本身就是一種見底信號,而第二天的高開,證明主力堅決做多的決心,對於這樣的股票,投資者朋友可以開始積極操作,如圖:

第二種,出現錘頭線後,第二天股價並沒有高開,而是繼續低迷,但是股價卻不再創新低,筆者這裡認為的時間最佳為3天,出現錘頭線後3天不再創新低,可以確認底部信號是成立的,如圖:

上吊線:

第一種,出現上吊線後的第二天,股價跳空高開,這時不但不能賣出股票,還可對於手中股票加碼操作,證明前日的上吊線隻是主力的誘空,而並不是真正的見頂信號,股價很有可能會加速上漲,如圖:

第二種,出現上吊線後,第二天股價開在下引線部分,證明股價由強轉弱的概率在加大,這時可以適當拋出部分籌碼,一旦股價跌破上吊線的最低價,及時出局,如圖:

錘子線與上吊線註意事項:

這兩種K線形態,都既可以是看漲的,也可以是看跌的。在使用這兩種圖線時,首先要確定在它之前確實是有一段上漲或下跌的行情,而這兩種圖線又分別位於這段趨勢的最高點或最低點。在這兩種圖線出現後,最好是等待下根K線的確認。

比如說,在日線圖上,上吊線的次日,市場開盤在較低的水平,上吊線的實體與上吊線次日的開市價之間向下的缺口越大,那麼上吊線就越有可能構成市場的頂部,在上吊線之後,如果市場形成瞭一個綠色的實體,並且它的收市價低於上吊線的收市價,那麼這根陰線就可以做為趨勢反轉的確認。錘子線的方向則與它相反。

克服知行不一的弱點

重視 “知” 的不足, 提升 “知” 的能力

很多投資者向筆者訴苦,說是經常判斷對瞭行情的方向,但由於操作水平不高,不僅沒賺到錢,甚至還虧瞭錢。如,看對瞭方向卻不敢下單,該止損保命的時候卻瞻前顧後下不瞭手,該止盈離場的時候卻又貪圖小利,等等。以上是典型的知行不一。很多人也在經常反思:是心態不好、內心不夠強大,還是生來就不適合做交易?

對“知”的認識不足

說實在的,這個問題也困擾瞭筆者很多年。筆者一直認為,知行不一的關鍵是性格、習慣和心態出現瞭問題。後來經歷瞭許多挫折和失敗才逐漸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做交易往往忽略瞭“知”的環節,總認為問題出現在“行”的階段,即執行力不足。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隻有重視“知”的不足,提升“知”的能力,才能走出這一誤區,從而糾正知行不一的弱點。

可能大部分投資者很難理解,明明就是自己執行力不夠,該出手時卻猶猶豫豫,是先天因素所引起的,怎麼會是“知”方面的不足呢?筆者覺得,恰恰是這部分投資者過分重視瞭“行”方面的因素,輕視瞭對“知”的認識——看似已“知”,但卻“知”得不夠、不深、不透。

上述情況通常表現為,投資者以為自己對交易標的基本面研究得很透徹,以為構建的交易系統很完善,以為制訂的交易計劃有序合理,以為風控應急措施也比較完備,但事實上卻是遠未準備充分。

在自以為是的情況下,投資者暴露出對交易準備工作充分性和重要性的認知缺乏,誤認為“戰備”工作萬事俱備,低估瞭交易的潛在風險,以為交易條件成熟瞭,可以去執行瞭。在一知半解和似懂非懂的情況下,自我陶醉,盲目實施“行”的階段,很容易導致虧損情況發生。

“知”和“行”相輔相成

通常,投資者出現知行不一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你“行”方面不行,而是“知”方面還不夠。其實“知”和“行”是相輔相成的,在“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知”,而“知”又幫助投資者繼續“行”下去。如果真“知”,那麼“知”就會深深刻在投資者的骨子裡,形成內在的價值觀,無形中成就你的交易。

打個簡單的比方,一條是艱難險阻的羊腸小路,一條是平坦寬闊的陽光大道,一般來說,大傢都知道該如何選擇前行。這是很明確的“知”。在有瞭明確“知”的前提下,“行”起來自然毫無顧慮,且底氣十足。

同樣道理,投資者是選擇在熊市中參與股市賺錢容易些呢,還是選擇在牛市行情下參與股市賺錢更容易呢?經歷過股市牛熊轉換的投資者毫無疑問會選擇後者,因為其體味過熊市的可怕,有瞭慘痛教訓,獲得瞭對“知”的感悟,烙下瞭“非牛市不入場”的深深印記,繼而影響往後的交易執行。

此外,有些時候投資者不但缺乏對行情的認知,而且也缺乏對自我能力的認知,這同樣會引發交易時出現知行不一的現象。舉個例子,很多投資者喜歡重倉操作,主要是因為對重倉的各種弊端認識不深刻,風險意識比較模糊所致。

而成熟的投資者極少重倉,因為有刻骨銘心的慘痛“回憶”,深刻感知到瞭重倉的危害性,且這種“知”的痛感被深深印在腦海中,刻在骨子裡,達到知與行渾然一體的境界,形成瞭本能的條件反射,最終也就克服掉瞭交易中“知行不一”的弱點瞭。

因此,大多數投資者別再抱怨自己怎麼總是“知行不一”,那是因為你缺乏對事物深刻的認知,從而導致在交易中出現執行與認知相左的情況。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