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萬人口的高雄市,GDP總量630億美元,相當於內地幾線城市?

在上世紀90年代內地經濟騰飛之前,我國寶島臺灣省高雄市是大中華區一座比較有代表性的城市。當時的高雄市是臺灣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島上僅次於臺北的第二大城市。高雄港內水流平緩,巨輪進出頻繁;市內工廠林立,車輛行人如織。椰子樹高聳挺拔,鳳凰樹花紅葉綠,愛河橫貫市區,平添港都景色。

優越的地理位置

從地理位置上看,高雄位於臺灣島的西南部,地處臺南平原與屏東平原之間,交通發達,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它扼守臺灣海峽南口,是臺灣南部的海路大門,海上航線四通八達,有到美國、西歐、中東、東南亞、日本和香港,以及環島的定期與不定期航線。

高雄市的陸上交通也很便捷,是臺灣南部陸路交通的樞紐。經由臺北市到高雄市的主要公路有兩條,鐵路有一條,即縱貫公路、南北高速公路和縱貫鐵路。這些公路和鐵路,把高雄市與臺灣西部主要城鎮連成一氣,從臺北乘火車或汽車都可在4小時之內到達高雄。高雄還設有島內航線,從臺北乘飛機到高雄僅需四十分鐘。這樣發達的陸、海、空交通,為高雄市的經濟發展提供瞭極為有利的條件。

高雄發展小史

高雄歷史悠久,在過去稱之為“打狗”或“打鼓”。明朝晚期,福建漁民就發現這裡是一處風水寶地,逐漸有人渡海移居此地,從事農耕、打漁、海貿經營活動。同治年間,這裡被開辟為通商口岸。甲午戰爭後,臺灣被日本占領,高雄開啟瞭築港計劃,到二戰時期已初具規模。國民黨來臺後,高雄港清理航道、打撈沉船,修復港口設施,並對港口進行瞭數次的擴建,十萬噸級輪船可以自由通行。

到70年代末期,高雄港成為兩岸三地吞吐量最大港口,每年進出港口船舶超過1.5萬次,吞吐量達5500萬噸,約占全臺灣港口吞吐總量的一半以上,在當時位居世界前十。輸入的主要物資有石油、礦石、煤、廢鋼鐵、有色金屬、雜糧等,輸出的主要物資有水泥、鋼材、石油制品、電器、金屬制品、粗糖和食品罐頭等。

除瞭是一座貿易商港,高雄還是重要的漁港和軍港,它周圍的衛星城鎮如左營、網山、風山等,是臺灣的海軍、空軍基地和海軍司令部以及海軍、空軍軍官學校所在地。高雄港附近的漁場面積很廣,水產養殖業甚為發達,擁有遠洋和近海漁船2600多艘,每年捕魚量約52萬噸,遠洋漁業居臺灣第一位,

不斷膨脹的人口規模

1895年臺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日本占領者為掠奪臺灣的資源和進一步南侵,加緊擴建高雄港,各種工廠也紛紛設立,人口激增,使高雄成為臺灣南部最大的都市。1949年時,全市有24萬人口,上百傢工廠,已初具規模。

上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臺海局勢穩定,高雄被列為臺灣工業建設的重點,工商發展迅速,70年代中期人口逾100萬。如今市區建成面積160平方公裡,人口280萬。

南部經濟重鎮

作為臺灣南部的工業中心,今天的高雄市工商企業機構達10萬傢,其中鋼鐵、造船、石化在臺灣都是首屈一指的龍頭產業。如高雄造船廠曾造出兩艘45萬噸級油輪,創造瞭當時亞洲地區的記錄。此外,高雄市的電子工業、機械制造、水泥、煉鋁、石油化工、制糖等工業也較發達,是全省的輕、重工業中心。

在過去的2019年,高雄的GDP約630億美元,港口貨物吞吐量超4.6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為1043萬標準箱。這樣的一個水平,放在內地,GDP總量跟廣西南寧相差無幾,港口吞吐量接近山東日照的水平,能排入內地第9位。人均收入比佛山略高,比上海略低。

整體而言,高雄是一座經濟實力頗強的外向型城市,未來若想進一步有所作為,唯有抱團內地,才能實現持續發展!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