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婆一個月退休金快一萬,不帶娃還問我們要贍養費,該給嗎?”

文|文兒

都說八零八五後是“三明治”一代,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層裡,生活確實不易。有瞭孩子,若傢裡老人身體健康就已經很幸運,身體健康而且還有心也有力幫你帶娃,那更是燒高香瞭。

但若是遇上不帶娃還問你要贍養費,自己本身退休金也不少的老人,那就格外頭疼瞭。

這不前兩天就接到一位寶媽在後臺的留言問題,說自傢公婆退休金加起來快一萬,前段時間提出讓老公每月給他們3000塊錢“贍養費”,意思是我們老瞭,該是你們盡孝的時候瞭。

可自己和老公省吃儉用還房貸,每月吃穿用度加孩子開銷所剩無幾,給瞭他們這三千以後,就別指望能存下錢瞭。公婆身體健康沒病沒災,孫子出生後一天也沒帶過,無奈自己才辭職當瞭全職媽媽。如今又“獅子大開口”,自己心裡實在咽不下。可老公為此和自己爭吵,說不給就不孝,傢裡鬧得雞飛狗跳。

說實話,不少傢庭都面臨著類似問題。如果出現瞭類似寶媽這樣的情況,該用什麼思路去解決呢?

站在老人立場:有“餘糧”的情況下還問子女要錢,其實是缺乏安全感

跟上面寶媽相似,一閨蜜傢也有類似情況。閨蜜爸爸有存款50萬,和媽媽離婚後跟閨蜜住,負責每天接送外孫女上下學,提出除每月生活費外,要另給他兩千塊“孝敬費”。閨蜜不解,和他大吵。但我卻從老人平時的摳門行為中看出瞭他內心的不安。

想想看,老人年過60以後,身體就開始走下坡路,如果看到身邊同齡老人大病一場花不少錢,難免心裡惴惴不安。hu“越是老越是摳”,其實是通過攢錢想增加心裡的安全感。

尤其是子女平時上班忙,和父母溝通少,難免會讓父母覺得子女們都有自己的生活,未必會顧到自己,內心被寂寞和恐懼支配,問子女要錢,也是為瞭讓自己更有安全感一些。

站在他們的角度想一想,這樣的行為也是可以理解的。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夠心平氣和地進行溝通。

告知父母自己的難處,求得理解

像文章開頭的寶媽,生活已經比較艱難,完全可以跟公婆說出自己的日常開銷,求得理解。如果公婆是通情達理的人,這麼一公佈自己的財產狀況,他們也就不會再苛責什麼瞭。

既然父母要錢是為瞭求得心理慰藉,我們也可以通過其它途徑來解決。平時多在電話裡噓寒問暖,周末或者節假日多帶孩子回去看父母,讓他們感受到天倫之樂和子女的孝心,會很大地減輕他們的不安感。

拒絕“壓榨型”父母,有理有據的同時也要有情有義

當然,有些父母是不通情理的,他們習慣於向子女索取,索取不成還會道德綁架,到處控訴子女不孝。

對這樣的“壓榨型”父母,我們可以有理有據地拒絕。事實上,法律對於“贍養”也有規定。《婚姻法》明確規定,父母要求子女給贍養費,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年老體弱、無勞動能力,比如60歲以上;二是經濟困難。文章中那位寶媽公婆顯然不滿足這樣的條件,當然可以拒絕。

但拒絕時既要有理有據,也要保留情義。就算他們再不對,也是生養自己二三十年的人,精神上的撫慰還是必要的。

【話題討論:你每月會給父母寄錢嗎?一般給多少?】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