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為什麼現在的“斷親”現象越發普遍瞭?

原創、深度、格調

不知道大傢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當年輕一輩長大成人時,會發現自己的人際關系過於簡單,不像父母那輩一樣喜歡和親戚走動。

我們的活動范圍僅僅局限在傢人、朋友之間,上一輩的親戚情,仿佛即將在我們這輩斷送,為什麼“斷親”會在當代蔓延得如此之快呢?

一、現代化的影響

以前那個年代,大傢的距離很近,走幾步路就會到彼此的傢。隨著現代化的推移,我們都進行瞭各自的大遷徙,從以前的小聚居變成瞭城市分散式居住。

這樣一來,除瞭過年時節可以相互走動,平日想要與親戚多加走動是很難的。再加上大傢日常的工作都比較緊湊,想騰出相應的時間相聚還是麻煩。

人際交往存在鄰近原則,即當我們建立和維持人際關系時,通常都會選擇求近原則,而非舍近求遠,這樣也就在無形之中拉遠瞭彼此的距離。

人際關系最核心的還是相互聯系論,再好的關系,一旦缺乏必要的聯系後,也會走向解散。

據說,在人的一生會遇到8263563個人,會與其中的39778個人打招呼,並與3619個人有熟悉的感覺,親近則有275人左右。

可以看出,我們的人際交往圈子很大,會與多個人產生聯結,而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很多時候我們隻會在相應的時間段與個別人發生情感關系。

例如,在我們上學時期的每個階段都會有好朋友,可隨著長大,那些小時候的玩伴早已經被身邊的人替換。也許有幾個依然關系很近,但大部分已經離開你的世界,親戚亦是如此。

雖然我們有著同宗同源的血脈聯系,但隻有生活在共同的圈子才可以產生共同的話題,僅僅依靠過往回憶來交往的話,是不能產生共鳴的。

二、個體自我意識的過盛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不像父輩那般有多個兄弟姐妹陪伴長大。所以,他們也受到更多長輩的關愛和寵溺,有著很強的自我意識,他們更懂得尊重自己,在意自己的感受。

以前在農村,鄰居間互相玩耍,小朋友也很會與人交際,而現在社會發展,使人際情誼變得淡泊瞭許多。很多人居住多年也未必知道隔壁傢住的是誰,鄰裡間也不會多加走動。


傢庭的環境氛圍會給個體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感受的都是人際交往的淺淡,難免會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

以前的親戚關系之所以能維系得很好,是因為在彼此心中默契形成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往原則。不管誰傢遇上問題,不用開口,大傢便會主動對其進行幫扶。

而現在大多數人都隻願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隻想與自己利益相關的事件,不會過多幫助他人。

因為很少有人願意自找麻煩,人際交往之中,每個人都渴望能在一段關系中以最小的代價去尋求最大的獎賞。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不勞而獲、理所當然享受他人對你的好。

正是時代的改變,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再那麼純粹,自我意識的高度發展讓我們會自動斷絕那些不會為自己帶來利益的人。

都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來往,親戚之間的關系也會隨著父輩的年紀增長產生隔閡。父輩大多共同經歷過困難時期,人往往會對一起吃過苦的人產生更深厚的情感。

現在的物質條件豐厚,大傢的生活條件也好瞭,可心與心的距離也更遙遠瞭。我們大多會第一時間對一個人進行猜忌而不是無條件信任,這樣又怎能像以前一樣與親戚保持良好的關系呢?

所以,當代社會的我們也應該好好反思自己,想想自己在人際交往中是否太過自私。

期待您的關註~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