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經濟”熄火瞭,兩大問題不解決,經濟“內循環”有難度

五六月份時,地攤經濟在全國各個城市如火如荼發展,三個月過後火遍全國大街小巷的地攤經濟卻失去瞭活力,朋友圈中再也看不見那些新奇的地攤擺法,再也聽不見朋友們聊著天說要去逛逛地攤瞭,地攤經濟仿佛消失瞭一般

“經濟內循環”是繼“地攤經濟”之後活躍網絡的新概念,和地攤經濟接地氣的提法不同,經濟內循環可是被高層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及的話題,我國接下來在經濟的重心也會放在“內循環”上。

地攤經濟和經濟內循環有什麼關系呢,為何要將這兩者放在同一個話題中?

地攤經濟其實就是經濟內循環中的一環。經濟內循環強調一個“內”字,就是指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將我國經濟發展重心放在國內,通過國內市場投資和消費拉動整個GDP增長,地攤經濟作為我國最容易被帶動、范圍最廣的基礎經濟,是經濟內循環非常好的一塊試驗田。

成都在地攤經濟中取得瞭很不錯的成績,一兩個月時間解決瞭十萬人口就業問題,其他城市紛紛效仿,原本以為地攤經濟隻要依靠人口就能帶動起來,但沒想到泱泱大國14億人口,在帶動地攤經濟起飛瞭一段時間後,全國都熄火瞭。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擺地攤並不需要攤主擁有十八般武藝,在風靡全國之前許多人通過擺地攤養活瞭一大傢子人。但正如有人所言,消費市場隻有那麼大, 風風火火中擠進來的隻有賣傢沒有消費者,蛋糕被分裂成更小一塊,根本不夠大傢吃上一口。

有人偏不信,全國的14億人口不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嗎?這些人難道還不足以滿足地攤市場需求?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用我國著名企業傢玻璃大王曹德旺說的一句話來解釋,他認為中國雖然有14億人口,但真正具備消費能力的卻隻有2億人口,占比不到七分之一,剩下的七分之六隻能算是生存,也就是說要想實現經濟的高速發展,當務之急就是要激活這12億人的消費能力。

不過12億人的消費能力豈有真有那麼好激活呢,如果真如此簡單,我國這些年GDP增速也不會在6%左右徘徊瞭,今年又遇上瞭疫情,上面結合國內國際情況提出瞭“經濟內循環”,更加迫切需要激活這部分消費的欲望更強瞭,但激活可能性卻更低瞭,要想早日實現這個目標,兩大問題必須解決:

第一點,國內物價問題

國內物價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10年前的100元可以買20斤肉,1年前的100元可以買7斤肉,今年的100元卻隻能不到3斤肉,物價增長的速度是越來越快瞭,物價太高,導致普通傢庭在維持日常生活上的投入比例增大瞭。

如果說大傢的工資能維持和物價相近的增長比例,那物價上漲也就上漲吧,根本不會存在任何問題,重點是絕大多數人的工資上漲比例完全趕不上物價上漲速度,且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少職員的工資還下降瞭不少。

居安思危是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有的美好品質,疫情影響傢庭收入遞減、日常開銷增大的前提下,越來越多人真正感受到,手裡有錢才會有安全感,試問在局勢不明朗時,誰還有會將多餘的錢用來大把揮霍呢?

第二點,存款增長問題。

前兩天第一財經發瞭一篇文章《起底23城居民杠桿率:廈門人最能負債,多城樓市太空升級》一文中談到,廈門居民資金杠桿率(住戶貸款餘額/住戶存款餘額)居然達到瞭161.7%,像杭州、南京、深圳、合肥、蘇州、廣州這些城市也是突破瞭100%,在榜單末尾的大連城市資金杠桿率也達到瞭48.2%。

這說明瞭什麼?在中國居民傢庭財富的百分之七八十集中在房產上,買房也是多數傢庭最大的負債,這種又是資產又是負債的房子已經消耗瞭許多傢庭的絕大部分存款。

買房子不僅把存款給花沒瞭還欠著銀行一大筆債,最具消費潛力的一群人餘生的二三十年都用來償還貸款瞭,哪裡還有能力拿出多餘的時間和精力來消費呢?

內循環少瞭這群人怎麼行?當務之急就是想盡辦法來增加大傢的存款,比如可以通過增加收入、降低還款金額等方式來實現,隻有這樣大傢才可能恢復消費能力,才能無所顧忌的為我國經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總之,物價問題以及收入存款問題不解決,國內市場就不可能徹底激活,12億人也僅僅是人口而非消費者,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