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天王之爭,下半場

2000年的時候,最風光的是劉德華。

雖然沒有拿到最受歡迎男歌手獎,但拿瞭人生中第一個金像影帝,同年主演的三部電影進入香港十大票房榜,有一部還拿瞭年冠,3521萬的《孤男寡女》。

郭富城奪得歌手生涯的第三次最受歡迎男歌手獎,也拍瞭《雷霆戰警》這樣一部時裝動作片,以2051萬排在香港年度票房的第六位。黎明搭檔張曼玉的《一見鐘情》以1513萬的成績排在第八。張學友客串瞭一部電影,出演瞭一部電視劇。

雖然幾人偶爾仍在歌壇拿獎,仍然在發著唱片,但就歌壇而言已經漸淡漸遠。

給後來者挪位置也好,企圖心變弱也罷,天王之爭已經進入瞭下半場。

2000年代

毫無疑問,整個2000至2010年間,劉德華就是香港影壇最高光的人物。

憑借1981年就開始投身影壇以來的累積,劉德華在九十年代末期逐漸走強,更在電影方面全面碾壓四大天王中的其他三人。

進入新世紀後,在上述年代期間他拿到兩次金像影帝一次金馬影帝,甚至還拿瞭一個金像男配。每年都打入香港十大票房榜,且拿瞭三次年冠。不論電影數量、質量、票房和人氣,都風頭無兩,周潤發一直缺席,隻要周星馳、成龍、李連傑不出,就再無人能壓制劉德華,而這三人在拍片數量和頻率上完全不能和劉德華做比較。

這個時候古天樂也正在香港影壇崛起,被視作劉德華接班人。

而這個時候,郭富城還似乎並未意識到新階段的來臨,還在熱衷於在電影中展現自己的偶像氣質。

這也符合他一貫的性格,慢熱,不太懂得世情。不然何以會在九九年澳洲事件中被人設計,還被對方吐槽“天王巨星原來連接吻都不會”,那一年的郭富城已經34歲。但他的偶像路線仍然穩健,尤其在廣告代言方面,也是四人中表現最出色的,百事與美特斯邦威的代言,不管是廣告酬勞還是流行程度,都力壓群雄。

到瞭03年,“谷底王”的報道徹底砸醒瞭郭富城。新唱片《空手道》嚴重滯銷,美特斯邦威的代言被周傑倫取代,一向落井下石的港媒一擁而上,簡直是不死不休,這個話題一直到05年和百事解約,都還甚囂塵上,而和百事的解約,其實是郭富城方面提出,他要徹底拋下偶像概念。

其實很多時候,謠言與八卦足以摧毀很多人的心理防線,說得多瞭,如果你沒法自證清白,那即便謠言也會被很多人相信並傳播。而有些東西,是沒辦法自證的。因為當謠傳成風,任你如何辯解,也隻能是抱薪救火。所以你懇求造謠者收手,希望吃瓜者善良,其實隻是緣木求魚,不得其法。

唯一可以做的,是做好你自己,就像郭富城的不言不語。

2004年的《舞臺寶典》演唱會,震撼整個香港樂壇,被封“舞臺王者”,演唱會原聲大碟全亞洲熱賣超過百萬,次年獲香港舞蹈聯盟頒發“香港舞蹈年獎”(該獎項歷來隻頒發給專業舞者),而更重要的是,2005、2006年憑《三岔口》和《父子》連莊金馬影帝。

到瞭2009年,之前一直在小制作影片中打轉磨練的郭富城開始小爆發,年度兩部電影進入十強,《風雲Ⅱ》第四,新導作品《殺人犯》第九。

單就票房表現和聲勢而論,黎明和張學友在此期間就顯得更為平淡,黎明三次進入票房十大,除瞭上面提到的《一見鐘情》之外,分別是客串的《無間道3》和《十月圍城》,張學友三次,一部《江湖》,一部《如果愛》,另一部是《72傢租客》。

2002年的時候陳可辛一部《見鬼》把黎明送上金馬影帝的位置,2003年,他投資拍攝電影《大城小事》,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黎明的企圖心,然後相繼出演《七劍》、《梅蘭芳》以及《十月圍城》,而2010年的《火龍對決》這部轉型之作,幾乎就是他在這個年代最後的榮光,雖然這部影片口碑票房都屬平常。

而張學友也並非很多人一直以為的電影隻是玩票,他也不是沒有企圖心。

但在香港影壇,其實天然就對歌手轉型過來的演員很難包容。劉德華本身就從影壇開始星路,這個行業於他而言自然有更多善意,張學友和黎明都從歌壇起傢,而郭富城最初兩年的龍套生涯根本就無人關註,所以也和黎張二人一並被視作從歌壇過來搶飯碗的角色。

1989年和1990年,張學友就相繼獲得金馬、金像頒發的最佳男配,如果單論演技起點,其實是高於劉德華、郭富城和黎明的,但因為星光的不足,他票房表現比較遜色,1996年息影,2001開始復出,比較挑揀劇本,演技得到肯定,但並沒有大爆作品。

2010年之後

劉德華拍片數量有所減少,但除瞭2015年和墜馬事件後的2018年,依然每年都進入十大票房榜,但再無一次登頂.,最好成績是2019年《掃毒2》的年亞,也並非所有影片都是主打角色。

郭富城五次進入前十票房,其中兩次年冠一次年亞,《寒戰2》更是香港影史冠軍記錄,2016年憑《踏血尋梅》首次奪得金像影帝殊榮,他的發言很感慨。其實他本來以為自己會在40歲左右拿到獎杯,當年失意,文雋還曾撰文說他來日方長、機會大把,結果一等就是十年。

黎明這個時期消失在票房榜上,2017年自導自演《搶紅》慘敗,幾乎宣告瞭演員生命的全盤崩潰,這其實也給瞭其他人一個提醒,如果沒有足夠的積累和準備,不管是據說要剪輯權的劉德華,還是有導演電影想法的郭富城,不要輕舉妄動。

但這個問題也可以看出黎明的性格,在《搶紅》慘敗之後,他在接受采訪時說(大意):人生要看運氣,運氣好的時候怎麼做都對,反之則做什麼別人都覺得不對。我們可以理解為黎明鬥心不強,韌性不足。而劉郭二人,就像郭富城的一首歌曲《強》中所言:曾垂頭萬次,仍抬頭又起,再戰再創這生意義。劉德華昔年投資電影負債無數,郭富城被封谷底之王,都是憑借著鬥志風雲再起。

如果黎明肯潛心以對,憑多年人脈和積累,未嘗不可以重新走一遍郭富城在00年代曾走過的路,用中小制作去磨礪和證明自己,以圖再起,但目前看來,黎明似乎已經放棄瞭影壇的競逐。

張學友還是保持著以前的節奏和選片方式,兩次上榜十大票房,分別是《赤道》和發哥領銜之下的群星戲《澳門風雲3》,但自2016年憑《暗色天堂》角逐金像鎩羽之後,幾乎就完全淡出影壇,之後再沒有聽聞過有任何參演影片的消息。

這個階段,我們可以理解為郭富城和劉德華雙雄並峙,而就趨勢而言,郭富城更勝一籌,畢竟期間的兩奪年冠和影史記錄是足夠耀眼的成績。而黎明與張學友則已無力再戰。就像近期的一則報道,郭富城以2500萬片酬七折接拍《斷網》,而劉德華也以2500萬片酬和影片監制身份接拍《七聖》,資歷比較淺的郭富城,以自己的努力,拉平瞭年代所帶來的與劉德華的距離。

#

兩個十年。

這是星運、天賦和努力、韌性的較量。

這條路很長,其實每個人都走得不輕松,而明星的沉浮,也是世象的一種投射。

用普通人的道路來參照,也是同理。

另一個問題

演技能力和各自特點。

每個人都天賦各異,黎明儒雅中帶著靦腆,劉德華適合帥氣瀟灑,張學友可莊可諧,而郭富城則是爆發力、善變加上可塑性。

而演技的好壞當然有各種標準,如果拿香港影壇的標桿人物之一梁傢輝來做比較的話,我們可以理解為——扔掉演員本身的表情、習慣和臨場應激反應,這種方式能刻畫出你完全看不到演員本身痕跡的角色;而如果拿另一個標桿人物梁朝偉來看,則是將自己完全代入電影中,就像水歸大海,倦鳥投林,你仍然完全看不到表演的痕跡。

雙梁幾不可破。

張學友

表演極其投入,極易因表情的豐富而帶來誇張效果,所以可以理解為他可能更為適應舞臺劇及誇張類型的喜劇電影。

所以《東成西就》裡的洪七,多年來一直被津津樂道,當然《旺角卡門》的烏蠅哥和《喋血街頭》的輝仔以及《赤道》的肇志仁,幾乎也就是他的巔峰表現。

但張學友這個特點帶來負面效應,就是人物塑造的極大可能雷同,而更多類型的角色他其實無法演繹,深層的原因是演繹的尺度把控和適應劇情的平衡問題。

他不是沒有演技,但始終就限制在一個范圍內,下限不低,上限早早到頂,可以歸入演技派行列,但除瞭特定方向,其角色塑造能力偏弱,所以無法更進一步。

雖然個人風格強烈,但也就止步於此。

郭富城

很多人認為郭富城沒有演技的天賦,隻是靠著努力,一步步走到今天,覺得這是一個奇跡,一個演員居然可以依靠努力,從沒有天賦開始,步入到演技派的行列。

這是一種誤讀。

郭富城的天賦是極強的好奇心、學習能力、爆發力以及體悟能力。

他在一步步的前進中,首先是一直保持著一種特別的對電影的好奇。他不止在一個場合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熱愛,覺得能以表演的方式去體驗各種不同的人物內心和故事,是一種幸運。他也善於學習,通過每一次表演的成敗去決定下一次的選擇,甚至包括向比自己更強的對手學習,而光是好奇的熱情和學習顯然是不夠的,情緒的完全投入和爆發力、個人的體悟能力,決定進步的速度和跨度。

空杯心態也是他這一路走來,給他最大幫助的地方。他永遠不會滿足當前當下的成績,每一次表演對他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比如無雙宣傳時他說,發哥表演看上去很輕松,但肯定底下自己練過千百遍瞭。發哥是否練千百遍其實我們不知道,但這句話的意思,郭富城自己肯定是經過瞭無數次揣摩。

很多人以為光靠努力不會改變什麼,但其實努力與否會決定很多事情的走向。

從表演的角度看,郭富城對角色的適應性和創造力極強。就目前的狀態而言,他的戲路走向,發散開來甚至可以和梁傢輝相提並論,而他同時又擁有極強的個人風格和辨識度,這一點很接近梁朝偉,從幾部作品比如《道士下山》、《破局》和《無雙》來看,他的演技掌控力已經幾近完全純熟。

最新即將上映的《麥路人》,從預告片中,可以看到其演技表現堪稱炸裂。而尚未定檔的《風再起時》,對陣梁朝偉,遇強愈強的郭富城,或有更強悍的演技預期。

黎明

黎明的演技並不差。

黎明是偏向梁朝偉、劉青雲或者張傢輝、吳鎮宇甚至也包括鄭伊健這種類型的演員,就是以演員本身的特質去演繹角色,不管你給我什麼角色,都用“我”去演另一個我,港影的黃金配角不在討論之列的話,其實這種方式真正成功的隻有兩個人,那就是梁朝偉和劉青雲。

這個方向的選擇,和表演爆發力的缺乏,致使黎明在演技之路並沒有走得太遠和站得更高,一個金馬影帝,就幾乎成瞭全部。

《甜蜜蜜》和《半生緣》,演技的舒適區,角色即自身,所以經常提起黎明,會同時提到這兩部影片。而其他的影片,找不到突破,看不到更多的進步,這就是黎明的成與敗。而像《梅蘭芳》這樣的名導大制作,得到的否定遠高於肯定,更後期的影片,演技甚至有退步的傾向。

但一個人不可能一直演繹同種類型的角色。轉型、變化和演技提升也並非倚靠造型變化和劇情設計就可以做到,梁傢輝的完全藏身和梁朝偉的極致自我,並不是依靠造型,包括郭富城的變化,其實造型和角色差異隻是表象。

劉德華

2012年的《桃姐》是劉德華目前演技的最巔峰。

這部影片確實值得金馬金像雙料影帝。也見過有人說劉德華在裡面的細節表演應該如何會更好,但其實整部影片的基調就是平淡敘事之中的觸動,不需要去做強行煽情,而戲中角色的設定,正好在劉德華的演技舒適區,一如《暗戰》,而《桃姐》中劉德華的角色,更像他自己的日常。

而三年後的接連上映的《失孤》和《解救吾先生》,雖然題材不同,但都可與《桃姐》歸入一個類型,然而在這兩部戲中,劉德華力圖尋求表演的強行突破,反而落入下乘。

所以,劉德華以兩座金馬三座金像影帝的榮譽,仍然經常被人詬病演技,或者被認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單談演技甚少第一時間被提及,是有原因的。

早期在各種商業類型片中打轉的經歷,讓劉德華一直沒有以演技著稱。而同期的雙周雙梁,還包括劉青雲、吳鎮宇、黃秋生、曾志偉,甚至還包括後起的張傢輝,都被視作演技派的代表人物,而這些言論,多少影響到瞭劉德華的心態。

所以如果多拿一些影片來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劉德華演技起伏不定的原因,這其中有一些是對角色表達掌控能力的不夠純熟,有些是角色類型與自身特性不吻合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應該是和演戲的對手有關。對手的資歷、口碑、演技表現,這些東西會先入為主地對劉德華形成影響。

同場競技,其實所有人幾乎都會有“想贏怕輸”的心態,這是常理, 也就像考試之前的緊張。適度緊張有利發揮,而過度緊張就導致發揮失常。

但不論何時何事,足夠強的自信和充分的準備,才是最重要的。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