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最大的美德:對女人好點,別拖累她

2017年,印度,梅琳達·蓋茨參與蓋茨基金會組織的交流活動。

平等教育、生育自由、追求機遇、掌握命運……在梅琳達·蓋茨看來,這些都是豎在女性面前的高墻,但每道高墻也都是一扇大門,“有時隻要不去拖累女性,就是給她們翅膀。提升女性,就是提升全人類”。

“在對所有人的投入當中,投資女性是最全面、最廣泛、回報率最高的一種。”比爾·蓋茨的夫人梅琳達·蓋茨說,正是過去20年間在蓋茨基金會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所進行的女性維權活動,讓她有瞭這份認識。

平等教育、生育自由、追求機遇、安排時間、掌握命運……梅琳達認為,這些議題都是豎在女性面前的高墻,但與此同時,“每道高墻也都是一扇大門”,唯有打破,才能進入,讓女性找到和發揮自身價值。

在梅琳達的新書《女性的時刻:如何賦權女性,改變世界》中,她提及一個正在思考的觀點:“如何提高人們的覺悟,讓每個人都願意幫助女性提升?”因為,提升女性,就等於提升全人類。

梅琳達說,她得出瞭一個答案:“隻要不去拖累女性,就是給她們翅膀。”

沒有人應該圈住女孩一生

不拖累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讓女孩享有教育平等的權利。

梅琳達指出,讓女孩接受教育有諸多好處,雖然這一事實早已被證明,但目前全球仍有1.3億女孩處於失學狀態。她說:“均等的教育機會可以賦予人力量,教育不平等則恰恰相反。把特定人群排除在外的手段很多,教育不平等是其中危害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種。”

梅琳達一直記得,大約10年前,她在與近百名來自問題傢庭的非裔、拉美裔青少年交流時,一個年輕女孩突然問她:“您會不會認為我們與您無關,隻是一些被父母拋下不管的孩子,都是沒人要的垃圾?”

梅琳達起初對這個問題感到震驚,但在之後與另一位年輕女性的交流中,她開始理解這個問題背後包含的生命境遇。

這位年輕女性註冊瞭一門課程,但即使她每次都獲得滿分,也無法憑借所學知識進入大學或在任何地方深造。梅琳達看瞭她的課表,所謂數學課就是閱讀湯罐頭背後的說明,並記下那些內容。

梅琳達提到,在美國許多學校都能見到此類情形,一些學生在學代數,另一些則在學習記賬;前一批人將進入大學、走上職場,後一批人隻能勉強生存。

這種現象在許多貧困地區更甚。比如在撒哈拉以南的許多非洲國傢,人們會認為女孩生來就應該遵循種種傳統,而非質疑甚至改變它們。

1976年,太浩湖,梅琳達·蓋茨(左一)與父親、兄弟姐妹合影。/ 蓋茨檔案館

通過一部紀錄片,梅琳達認識瞭13歲的肯尼亞女孩卡卡尼亞·恩蒂。像大多數同齡的馬賽族姑娘一樣,她的命運早在出生那天就已註定——進入小學就讀,青春期後接受女性割禮,此後中斷學業,嫁給父母在她5歲時安排的訂婚對象。婚後,她就要過上挑水拾柴、打掃房間、煮飯種地的日子。

梅琳達說:“如果一個女孩的一生都被安排好,那麼這種安排一定對所有人有利,除瞭她自己。”

而卡卡尼亞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教師,這意味著她必須在進入青春期後繼續上學。為瞭對抗傳統,13歲那年,她與父親約定,願意接受女性割禮,但父親必須答應不逼她結婚,並允許她繼續上學。

行割禮那天,卡卡尼亞走進她傢附近的一座牛欄,當地一個老太太在鄰居們的註視下,用生銹的刀割下瞭她的陰蒂。卡卡尼亞當即血流如註,疼得暈瞭過去。三周後,她回到學校。畢業時,她獲得瞭去美國攻讀大學的全額獎學金。而此時,村裡人的聲音卻是:“真是白費,獎學金應該發給男孩。”

最終,卡卡尼亞在美國拿到瞭教育學博士學位,並進入聯合國工作。她逐漸意識到自己其實不必用身體的一部分去換取受教育的機會:“那是我的權利。”

在和眾多女性的交流中,梅琳達發現:“教育對女孩最大的改變,在於重塑她們心中的自我,這是提升她們的關鍵。若她們不能改變看待自己的眼光,教育就無法改變傳統,因為她們隻會用學校傳授的技能去助長壓制女性的陳規。”

傢務瑣事扼殺瞭她們的夢想

梅琳達認為,某種程度上,男性與女性間不平等的無償勞動,阻礙瞭女性的發展之路。

所謂“無償勞動”,即瑣碎傢務,“對於那些終日忙於無償勞動的女性,傢務瑣事扼殺瞭她們畢生的夢想”。

在四五年前,梅琳達得知瞭22歲的查姆帕的故事。這位生活在印度中部一個部落聚集區的年輕母親,與丈夫、公婆和三個孩子住在一座有兩個房間的棚屋內,日常穿著巴露(印地語“Pallu”的音譯,保守印度婦女的服飾),以減少與男性的接觸。

有一次,蓋茨基金會印度分部負責人阿肖克·亞歷山大帶著一隊保健員去找查姆帕——她兩歲的女兒因嚴重營養不良,腿細得像根火柴棍,已不能食用普通的食物。

救助孩子唯一的希望,是將其送往該地區的營養不良中心,可當查姆帕的公公得知她要隨女兒一起去那兒待兩周時,當即表示反對:“她不能走,她得留下給傢裡人做飯。”

梅琳達說,即使孩子已生命垂危,傢中仍無人願意或有能力挑起傢務重擔。阿肖克告訴梅琳達:“這並不是個例。這些女人沒有權利,也沒人支持,成天隻能做飯、打掃,眼睜睜看著孩子在懷裡死去,自己連臉都不敢露。”

“這就是數百萬女性每日的真實生活,尤其在極端貧困地區,女性承擔瞭維持傢庭運轉所需的大部分無償勞動。”據統計,全球女性從事無償勞動的時間平均為男性的兩倍。

當然,各國的數據也存在很大差異。比如在印度,女性每天花6小時進行無償勞動,男性卻不足1小時;在美國,女性每天平均花4小時進行無償勞動,男性為2.5小時;在挪威,男女每日進行無償勞動的時間分別是3小時、3.5小時。

梅琳達說:“這意味著,平均來看,女性這一生要比男性多從事7年的無償勞動,相當於一個人完成本科及碩士學業的時間。”如果女性每天進行無償勞動的時間從5小時減少到3小時,女性參與經濟活動的比例就能提高20%。

雖然“女性天生就擅長照料他人、操持傢務”的觀念幾乎已成社會共識,但梅琳達覺得,其實男性一樣擅長。如果這些職責由女性包攬,男性就無法鍛煉這方面的能力,女性也無法拓展其他能力。“將某些工作定義為‘女人傢幹的活兒’,認定男性不該分擔,等於助長虛妄的性別等級觀念,阻礙男性與女性有效地共同協作。”

梅琳達說,在和比爾·蓋茨的婚姻關系中,他們也有過對於無償勞動的彼此審視。梅琳達會花大量時間陪伴孩子上學、看醫生、做運動、輔導功課……精疲力盡時,她會和比爾·蓋茨說:“幫幫我!”

比爾·蓋茨夫婦與子女合影。

2001年秋天,他們的女兒珍開始上幼兒園。從傢至學校的單程車程有40分鐘左右,還需跨過一座大橋。一次,梅琳達與丈夫抱怨路上時間太長,比爾聽後說:“我可以幫你啊。”梅琳達對丈夫的提議是驚訝的:“真的嗎?你願意接送孩子?”比爾回復道:“當然,這樣我就能多和珍說說話瞭。”

比爾和梅琳達約定,兩人每周分別送珍兩次和三次。梅琳達驚訝地發現,差不多三周以後,有很多爸爸開始送孩子上學。梅琳達問一位媽媽:“嘿,這是什麼情況?怎麼這麼多爸爸來送孩子?”那位媽媽說:“看見比爾來送孩子,我們就回傢告訴丈夫:‘比爾·蓋茨都有工夫送孩子上幼兒園,你肯定也可以。’”

“面對一項任務,與其一人栽樹、一人乘涼,不如共同分擔。”梅琳達覺得,分擔傢務並不是追求時間上的絕對均等,而是希望兩個人都看到傢庭的需要,為滿足它而共同努力。

女性不應因社會成見否定自己

當然,讓男女雙方構建和諧共同體的前提,是兩個人首先是獨立個體,在各自生命的尺度上探索更大可能性。對於如何均衡話語權,“一份可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的工作或許可以幫上忙”。

梅琳達至今覺得,一位與她僅一面之緣的女老板,是對她職業生涯影響最大的人之一。

從杜克大學畢業前的春季假期,年輕的梅琳達去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參加面試,女老板接待瞭她。寒暄之後,當梅琳達被問及是否願意接受IBM的工作時,她略帶緊張地回答:“其實我還有個面試,那傢公司在西雅圖,是傢小軟件公司。我還是打算接受IBM的工作。”

女老板得知梅琳達即將去面試的公司是微軟後說:“如果你被微軟錄用,那你一定要去。”她的理由是:“那裡的上升空間會大得不可想象。IBM是一傢偉大的公司,但微軟會飛速成長。我覺得你很有天分,如果我沒有看錯,那麼作為女性,你在那兒會飛速進步。”事實證明,女老板的判斷無誤。

實際上,梅琳達也通過工作找到瞭自身的使命和願景——“捍衛自己、博聞強識、能言善辯。”

她是通過“做自己”來實現這些目標的。“它意味著以自己的方式展示才能、彰顯價值、表達觀點、捍衛權利、維護尊嚴。這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女性在職場環境中的獨立與話語權並不容易獲取。/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海報

梅琳達覺得,在某種文化環境或社會工種仍對女性不友好時,這份力量會更為重要。

以高科技領域為例,1987年梅琳達從杜克大學畢業時,美國有35%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是女性,而今天,這個比例僅有19%。

她分析稱,比例下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當個人電腦進入美國傢庭時,營銷策略往往將其定位為男孩的遊戲機;電腦遊戲行業興起後,開發者制作瞭暴力的戰爭遊戲,形成男人為男人開發遊戲的閉環。

再者,當人們發現軟件編程並不輕松,甚至十分復雜時,管理者就開始招募男性進行編程培訓,而不是繼續雇用和培訓女性。最終,整個行業完全被男性主導。“高科技行業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行業,它正在塑造我們未來的生活。如果不能進入這個行業,女性就會失去影響力。”

梅琳達的意思並不是指女性應該優先走上技術崗位而無須證明自己的實力,她更想表達的觀點是:“性別多樣性不僅對女性有益,也對所有務實的人有益。而女性也早已證明瞭自己,她們應該得到這些工作。”

梅琳達認為,社會應該給予女性更多嘗試的空間和機會,而每個女性也不應因為社會成見而低估或否定自己。“我想,一個女性最好的樣子,是不必再改變個性、犧牲夢想,能以最本真的面貌邁向成功。”

✎作者 | 蔣苡芯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