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中印戰爭爆發前夕,蘇聯開始支持中國,為何又變卦瞭?

1962年,中印之間爆發瞭戰爭,戰爭的起因是因為印度非法侵占中國領土,並持續對我國實控邊境線屢屢發起挑釁,最終我國在多次勸告無效,一退再退,克制忍讓的情況下,最終忍無可忍,施行反擊,保護國傢主權不受侵害。因此,這場戰爭也被國人稱之為對印自衛反擊戰,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場戰爭我們是被迫進行的。而這場戰爭也讓世界明白,中國人民可以擊敗美國軍隊,更能夠打擊印度侵略軍的囂張氣焰。

自從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之後,科技迅速發展,交流也越來越便捷,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逐漸緊密。這種情況的發展,直接導致瞭此後的任何戰爭都非單純的兩者之間的戰爭,而是牽涉到國際政治力量平衡和國際影響的重大事件。所以,對於當時在中印之間爆發的這場戰爭來說,它從戰爭未開始之前就已經不再是一場單純地發生在中印兩國之間的爭端瞭。就當時的國際政治環境而言,這場戰爭同樣牽涉到美蘇兩大陣營。

一般來說,我們普遍認為蘇聯對於中印戰爭的態度,是一邊倒地支持印度,畢竟蘇聯確實給予瞭印度大規模的軍事援助,而且和中國關系緊張。但是,蘇聯對於這場戰爭的態度其實是經過瞭一個迅速轉變過程的,而並非一開始就支持印度。事實上,在戰爭尚未開始的時候,蘇聯方面就已經獲悉瞭戰爭不可避免的消息。1962年10月份,中國高層在召開會議時決定,不再退讓,堅決發起對印反擊戰。在戰爭即將來臨之前,赫魯曉夫傳來消息,如果爆發戰爭,那麼蘇聯將根據1950年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規定,對中國進行支持。

該條約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廢除瞭國民黨政府與蘇聯簽訂的《中蘇友好條約》的基礎上,與蘇聯重新簽訂的平等互助條約,條約內容規定瞭,在維護中國國傢安全方面蘇聯具有一定的義務,當然,當時的這個目的並非針對印度的。我們知道,當時的中蘇關系其實已經開始惡化瞭,兩國之間的關系已經出現瞭裂痕,這種裂痕在赫魯曉夫上臺,對斯大林進行全面否認之後就已經出現瞭。按理說,赫魯曉夫不該對我國進行支持,那麼,蘇聯為何會做出這種舉動呢?難道真的不考慮印度這個龐大帝國瞭嗎?

根據基辛格的說法,蘇聯之所以會支持中國,根本目的在於要讓中國在古巴導彈美蘇對決的過程中給予蘇聯支持。基辛格說的不假,1962年7月份,蘇聯與古巴達成協議,此後,蘇聯開始在古巴大規模部署核彈。9月份,蘇聯宣佈,部署即將完成。聽聞消息,美國瞬間緊張,局勢危險度迅速飆升,美蘇開始打起瞭口水戰。後來的結果大傢都知道,蘇聯認慫瞭。10月28日,赫魯曉夫表示,蘇聯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導彈。並於11月11日,20日,先後撤出瞭部署在古巴的全部導彈和轟炸機。

再看看對印反擊戰的時間,10月20日,中國軍隊發起反擊,痛擊瞭印度軍隊。然而在28日中國軍隊就停止瞭行動,因為我們當時仍舊是希望以打促談,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所以,此時的戰鬥還未正式打響。再者,同樣是28日,蘇聯宣佈認輸,而中國軍隊停止行動,這中間有沒有緣由呢?蘇聯對中國的支持需求已經完全不存在瞭,那麼,蘇聯在中印問題上的態度就很可能發生變化,這一點,想必中國方面也是要慎重考慮的。

果不其然,古巴導彈危機解除之後,蘇聯態度大變,開始宣佈在中印之間保持中立,並隨後開始用嚴厲的語氣譴責中國軍隊的行動,印度探明蘇聯的態度後,情緒振奮,開始向中國軍隊發起瞭全面的進攻,最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國隻能再次發起第二階段的對印反擊戰,徹底擊垮瞭印度軍隊的攻勢,並將印度軍隊趕出瞭中國土地。此後,中蘇關系急劇惡化,再也回不到從前那種親密的關系瞭,直到上個世紀戈爾巴喬夫上臺後,一心推行改革的戈爾巴喬夫徹底放棄瞭軍事恫嚇、武力威懾的政策,開始推行溫和的國際政策,中蘇關系才開始走向正常化。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