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市場苦寒之地,對韓國、美國企業,將是下一個淘金熱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上世紀80年代之後,中國成為瞭全球企業的淘金聖地,吸收瞭大量來自歐洲、美國、韓國等國傢的產業轉移。一些美國和韓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為他們後來成為同行業中的領導者,提供瞭基礎保障。在中國之後,是否還存在下一個淘金熱土?

2008年之後,歐美國傢開始瞭逆全球化發展,增加瞭對本土企業的保護和支持力度。他們增加瞭對本國企業的補貼,提高瞭對發展中國傢出口商品的稅收。發展中國傢在歐美國傢的投資,不僅沒有維持原有的狀態,還開始瞭收緊。

不僅是對於發展中國傢,歐美國傢采取瞭嚴厲的限制措施,避免對自己構成競爭威脅,即便是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已經發生瞭微妙的變化,比如從2017年開始的關稅稅率相互提高,歐洲、美國等國傢之間也互不相讓。

企業成立與發展,最重要的是商業利潤。沒有盈利的企業,很難在同行業中保持生存能力,很容易被其他企業兼並,甚至面臨破產的問題。當蘋果公司被問到是否工廠可以回歸本土之時,給出瞭非常明確的答案,“回不去”。與發達國傢相比,發展中國傢的人力成本、市場等,是一傢跨國企業無法割舍的利益。

在2020年,印度增加瞭對中國企業發展限制,特別是手機APP軟件,更是發出瞭明確的禁令。受此影響,微信、支付寶、抖音等軟件均受到影響,面臨不得不離開印度的尷尬。

印度對中國企業的不友好,由來已久,在新冠病毒爆發之年更是如此。不過韓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外資企業,他們有可能從中受益,成為外國企業的淘金熱土。

今年的第一季度,印度GDP增長開始受疫情影響,第二季度同比去年下跌瞭24%左右。另外,在第三季度,新冠病毒疫情並沒有結束,大多數機構預測的GDP走勢不僅沒有上漲,規模反而出現瞭收縮。與經濟不振一起的,還有印度的就業壓力也隨之提高。

據外國媒體報道,在疫情期間,印度的失業率居高不下,超過瞭1.2億人。為瞭提高國內經濟規模,應對失業率,開始瞭拉攏試圖從中國轉移工廠的企業到當地投資,而韓國、美國公司也成為瞭重要拉攏目標。

印度擁有13億人口,是全球為數不多的超大規模市場,而且該國非常重視教育。近些年,通過系列經濟改革,印度有瞭經濟飛躍增長的基礎,整體上對外資的態度已經好於十多年之前。在印度經濟,特別是制造業騰飛之時,必然會帶動外國企業收獲市場和經濟利潤,為外國企業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