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銀行股破位下行,AH價差擴大,低估值股票為何跌得更厲害?

銀行股

作為百業之母的銀行股,曾經被投資者賦予瞭很高的期待。但是,從近年來銀行股的市場表現來看,卻一次次讓價值投資者感到瞭失望,一方面是投資者承受瞭銀行股價格的持續下行風險,另一方面則可能會遭遇潛在股息率下降的預期,銀行股中長期的投資邏輯似乎發生瞭重要性的變化。

如今的A股市場,雖然已經很難出現當年單邊牛市的行情,但從總體上來看,A股市場技術性牛市仍存,市場已在不知不覺間站在瞭3400點附近。但是,從今年的市場表現來看,跑輸市場的卻是投資者比較偏愛的銀行、地產。其中,銀行股成為瞭今年以來投資者損失最為明顯的投資標的。

相比於港股市場,A股市場的銀行股走勢還算溫柔,但早已明顯跑輸同期市場指數的表現。縱觀今年以來的港股銀行股表現,卻出現瞭屢創新低的走勢,而港股國有大行的下跌勢頭更為明顯,成為瞭港股熊市延續的原因之一。

截至目前,工行港股年內跌幅為26.13%、工行A股年內跌幅為12.41%;農行港股年內跌幅為22.01%、農行A股年內跌幅為9.07%;建行港股年內跌幅為15.67%,建行A股年內跌幅為10.71%;中行港股年內跌幅為20.22%、中行A股年內跌幅為7.97%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最近一段時間,港股的銀行股尤其是港股國有大行股票仍處於破位下行的趨勢,銀行股板塊正陷入瞭低估值陷阱,即使估值水平以及市凈率水平已經跌至歷史低位區域,但低點之後還有低點,投資者似乎已經不相信銀行股的價值投資邏輯。

相對於股份行以及城商行,國有大行更看重的是穩健的股息率。但是,在今年比較特殊的環境下,國有大行不僅遭遇到瞭利潤下滑、不良攀升的影響,而且潛在的股息率可能會進一步下降。但是,隨著近期AH銀行股的持續下跌,相應的股息率卻繼續保持高位,但未來銀行股的股息率會不會發生下降的跡象,仍需要看明年現金分紅的情況,而在銀行加速讓利實體經濟的背景下,似乎一切變得不那麼樂觀。

現階段內,投資銀行股最大的風險還是來自於政策的不確定性。此外,因不良本身存在一定的滯後性表現,雖然中報國有大行的凈利潤及不良有所惡化,但尚且不算很糟糕,市場更關註的還是三季報不良率的攀升速度。或許,三季報財報數據的變化,更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在今年以內,對銀行股尤其是國有大行的表現仍然需要保持謹慎。

A股市場中,銀行股的市值龐大,且前幾大股東的實力不凡,往往屬於長期享受股息分紅的戰略投資者。與此同時,在A股市場中,銀行股常有定海神針的作用,常有國傢隊資金的關照,歷史上股價的表現還算穩健。與之相比,港股銀行股的流通市值很低,且港股市場的流動性遠不如A股市場,最為重要的是,A股銀行股的定價權在國傢隊身上,而港股市場的銀行股定價權,則落在瞭外資手中,從近期港股銀行股的非理性下行走勢來看,似乎存在外資大舉打壓的跡象,在資金接連拋售及定價權掌握在外資手中的背景下,銀行股的低估值、低市凈率優勢似乎顯得沒有太大價值。

在特殊時期下,銀行讓利實體固然是好事,但回顧銀行躺著賺錢的時候,也未見國有大行的股價有著過於出色的表現,最大的投資價值還是在於穩健股息分紅本身。但是,在銀行加速讓利實體的背景下,在經營狀況尚未惡化的前提下,銀行股的股價卻顯著下行,最終還是依靠普通投資者買單。

持續穩健的股息分紅,是中長期投資銀行股的核心邏輯。但是,假如這一投資邏輯發生瞭動搖,很顯然會影響到投資者中長期投資的定力。相對於A股市場,港股銀行股的市場定價權似乎掌握在外資資金手中,不排除外資借助政策利空順勢打壓,而後把港股銀行股壓到一個極端低位後,再大舉吸籌,完成一輪套利的過程。或許,在特殊時期下,我們更需要把港股市場權重股的定價權爭奪回來,降低外資惡意拋售乃至做空的風險,作為市場定海神針的行業,保持銀行股尤其是國有大行的價格穩定還是非常重要的。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