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形勢變化,印度扳回一局,謹防洞朗事件結果再次發生

對於8月底中印最新沖突中,印軍入侵班公湖南岸和熱欽山口一事,網絡上很多網友很生氣,有些失望,一些相關專傢也比較有意見。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事情還沒有那麼壞。

我們先根據最新消息,看下這次事件的過程:829日晚至30號凌晨,印度以“中方將坦克部隊駐紮在瞭丘舒爾對面的摩爾多瓦,試圖侵犯印度控制線”為由,采取瞭“先發制人”的手段,派遣部隊侵入班公湖南岸附近,並占領瞭一些高地。印方派遣的這支部隊比較特殊,是一支隸屬於印度情報機構,由流亡藏人組成的邊防部隊;其總部在查克拉塔,番號為維卡斯團。

印軍這次行動的部隊

在印軍占領的山頭中,有一個地方叫“黑頂”,我軍並沒有常駐部隊,但是在上面設置瞭監控設備。在這些監控設備的幫助下,前面我軍多次阻止瞭印軍試圖越界的行為。而這次印軍屬於偷襲,占領山頭後,拆除瞭這些設備。根據印方說法,其間我軍試圖阻止,但由於印軍準備充分,人數眾多,沒有成功。印方稱,這是印軍自1962年以來,首次占領附近區域。

從印方說法看,附近區域不屬於爭議區裡雙方互相進入的“模糊地帶”,屬於我們原本的實控區。因此,對於這次行動的成功,印軍、印媒、印度人非常開心,猶如打瞭勝仗,在國際網絡上十分得意。

從實際情況下,印軍這次確實得手瞭,不過整體情況並沒有那麼惡劣。之前我們多次提到,對於這次印度在爭議地區印度實控線以內大肆修建道路、橋梁的問題,我們采取瞭“前沿推進、去除模糊地帶”的方針,占領瞭一些原本中印雙方軍隊同時進入巡邏的模糊地帶,將我軍的實控范圍向前推進瞭。這方針一方面是對2017年洞朗事件中,印軍進入我方領土,阻止我軍修路的回應,一方面也是減弱印軍在爭議地區基礎設施大幅度提升後,對我軍的威脅。

56月份的兩次沖突後,印方一直要求我們退出這些模糊地帶,恢復原本的狀態。但是,這個要求被我們拒絕瞭。這也是雙方一直談判,但進展不大的原因。對此,印軍前面稱,如果談判沒有結果,對中方采取軍事行動就會被擺到桌面上——顯然,印軍不隻是說說而已,而是直接采取行動瞭。

印度依然在不斷調兵中

所以,整體來看,這次沖突的過程是,印度在爭議地區大肆基建,破壞邊境局勢,我方果斷出手,部署前移,先行得分。印軍看到談判無果,蓄謀反擊,扳回一局。瞭解瞭這樣一個過程,很多人是不是就能稍微消一消氣?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的是,我們前面占領的,是原本我們聲稱在我們實控線內的模糊地帶,而印軍這次占領的,是我們原本實控,印軍62年後從未到過的區域。所以,印軍這次行動的性質是惡劣的。所以,我國才說印方這次“嚴重侵犯中方領土主權、背信棄義”這樣的重話。

至於印軍為什麼在56月份兩次沖突中,均丟盔棄甲、大敗而歸的情況下,依然敢於主動侵犯我方,可以看下我們上一篇文章,裡面有詳細說明。整體來說,印軍現在不怕我們,印度現在就是要趁人之危,就是在主動挑起摩擦,惡化中印關系,從而謀取國內、國際,領土、政治、經濟方面的利益。中美關系惡化不停,印度對我們的挑釁就不會停止,除非遇到強勢打擊。如果我們還隻是規勸印度“要維持中印友好關系,主動退出占領區域”,無異於自說自話,對牛彈琴。對牛彈琴不是牛的問題,是人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反制行動。

我軍對印度還有多少威懾力?

如果我們觀看本輪沖突的整個過程,就會發現,幾次沖突都是印軍主動進入我方實控線內,主動毆打我方人員,然後被我軍反擊的過程。雖然印軍前面兩次失敗瞭,但我們可以看到,印軍敢於侵犯、敢打、敢於報復的意志。而我方,卻似乎缺乏主動侵犯對方的過程,以及被對方侵犯時,如果對方不主動毆打我方,我方一般不會選擇反擊的現象——被外軍侵犯,隻要外軍不毆打我方,我方基本會選擇不反擊,這可不是什麼好現象!我們的士兵毫無問題,士兵服從命令,所以問題是我們的對策。

我們喜歡維持雙方友好,我們不主動侵犯別人,我們在別人侵犯時努力保持克制、冷靜,我們堅決不開第一槍,我們抗議、我們譴責,說起來好聽,看起來是大戰略,但是不是同時也是一條鎖鏈,鎖住瞭我們堅決反擊的意志?做軍事的,有時會被別人說,不要隻談武器,關鍵是人。是的,我們現在談的就是人,就是制定策略的人作戰的意志。

現在再呼籲什麼中印友好,是會被印度人笑話迂腐的

忍讓不是換取和平的好方法,“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中式思維”,不適合印度。你讓他,他認為你這是實力不足、膽怯、妥協,軟弱的表現,他會得寸進尺。你讓得越多,他要得越多。印度吞並錫金、控制不丹,謀取尼泊爾,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在本輪沖突發生後,前面印度變本加厲的不斷對我國展開經濟報復,我方並無多少反制。對於這種表現,前面我是有些意見的。瀏覽瞭下南亞問題專傢葉海林的一些評論,證實瞭我方在美方全方位打壓下,不願惡化與印方關系,不希望印度繼續搗亂的態度。這種態度我可以理解,但還是有意見的。我一直是“強硬和平派”,和平是目的,但對於對手,要以鬥爭求和平。面對印度的報復,我主張有所反制,如果經濟方面不好下手,那就在軍事方面出手。

如今看來,以忍讓求和平的效果並不好,我們的“一尺”,並沒有換來印度的“一丈”,反而是印度的報復。而對於最新的這次沖突,葉海林老師也同樣是有意見的,他的態度雖含蓄,但明確,這裡引用一下:“第一,村裡出現流氓,老好人是有責任的,而且不是太叔段出現過程中鄭莊公應負的那種責任。第二,最好的時機在現實政治中通常不存在於未來,而是在已經失去的過去,今天能做的事情,留到明天往往成本會更高。不要以為會有一個時間窗口讓自己可以毫無掛礙地專註於一個問題。第三,抓住主要矛盾的意思不是對次要矛盾置之不理,而是對次要矛盾進行及時處置,防止其上升為主要矛盾。第四,防止次要矛盾激化的辦法有很多,不隻有緩和一條路徑。第五,他人是倚仗不得的,不管是找靠山還是找幫忙的,或者拉墊背的,都不如自己幹靠譜。”

關於第1條,具體可以參考我這邊的上一篇文章。第2條、第3條就是回應一些人以WW問題為借口,為中印沖突中我們不反擊找借口。這裡我補充一下,短期內,我們不會收WW,一些人還是不要拿此事當不反擊的借口瞭。第4條也是我這邊經常說的,處理兩國關系,不是隻有“戰爭”與“妥協”這兩種選擇;在“-100100”之間,有很多選項。

受瞭欺負,開始不反擊,一直忍,最終實在忍不瞭瞭,突然爆發,和對方大幹一場——這種“老實人”模式,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在現實生活中,在當今社會,“老實人”被視為軟弱、被欺負的對象;而在國際關系中,要知道我們的戰略謀求的是整體和平,一直忍最終不得不暴起反擊,這已經是一種戰略失敗瞭。如果前期能夠用小沖突、小摩擦去遏制對方的侵犯,就不要拖到最後,搞一個大戰爭,從而一發不可收拾。

不要忌諱小沖突,不要總是認為一打就是大規模戰爭——自從印巴擁有核武器後,雙方邊界小摩擦不斷,經常死人,可是幾十年來,依然隻是些小沖突罷瞭。印度沒怕過,比印度弱許多的巴基斯坦沒怕過,我們實力比印度強那麼多,怕什麼?

該出手時要出手

所以,對於印度這次過分的挑釁,我們是要有所反擊的,而且這次來的還是在印藏人部隊。如果說最新的這次沖突,開始我們準備不足,被偷襲,那麼,接下來就要好好準備瞭。即使不使用熱兵器,純冷兵器,我們將士的戰力也比印軍強許多。所以,關鍵還是魄力和意志問題——戰爭的意志的問題。

洞朗那次事件,印軍入侵我國領土兩個多月,全身而退,此後認為我們變成瞭紙老虎。這次印軍又再次侵犯,雖然不是無爭議的,但是性質也是惡劣的。我們不能再讓印度在那裡呆上個幾個月,然後全身而退,甚至是繼續占領,否則惡果嚴重。洞朗事件結果,不能再次發生。

作者:晨曦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