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希特勒上臺不久,德國就瞬間脫貧致富瞭?專傢:確實是人才

引言

歷史上很多人物都具有多面性,因此我們對其進行評價時不能簡單定義“善”或“惡”。但也有些人,他們之於歷史的功績與他們所帶來的災難相比,堪稱九牛一毛,納粹領袖希特勒就是一例。他曾經采取鐵腕手段拯救德國經濟,但在不久後卻發動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二戰。

01

《三國志》中有一句至理名言:“亂世出英雄”。臭名昭著的希特勒早期也被視為救民於水火的英雄。他上臺並非偶然,從客觀看,一戰結束後德國被迫向協約國投降,大部分德國士兵心中並不服氣。再加上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中,德國民眾基本生活難以保證,因此對當時的魏瑪共和國政府十分不滿。從主觀上看,他本人確實擁有極強的演說煽動能力,以及非同一般的政治手腕。

▲希特勒舊照

1929年經濟危機期間,希特勒大肆宣揚政府無能,並在當選前作出“讓每一戶人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的承諾。1933年,希特勒上臺執政,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經過經濟危機陷入蕭條的德國,在希特勒執政後不久,人民生活便得到瞭極大的改善,這也是納粹能贏得眾多德國民眾支持的重要原因。

想必會有人提出疑問,一戰後德國經濟大崩潰,為何希特勒上臺不久,德國就瞬間脫貧致富,一夜暴富瞭?對此專傢則表示,從希特勒恢復經濟的手腕來看,確實是人才。

▲德國首都柏林夜景

02

首先,他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幹預,下令在全國范圍內修建基礎設施。這一舉措大幅提高瞭就業率,使失業在傢者有瞭足以支撐生活的收入。在民眾有經濟基礎後,就會產生消費,其他產業也會受益,市場就可以發展起來。此外,這一方法還有一舉兩得之處:戰爭時期,基礎設施是快速提供補給的保障。希特勒之所以能夠發動閃電戰,這期間修築的公路、橋梁就是基礎。

▲二戰德軍“閃電戰”飛機舊照

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後,希特勒開始支持工業發展,特別是軍工業。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德國一時之間工廠林立,軍工業更是排名世界前列。這些工廠成為德國大量制造武器軍械的基礎,是德國發動戰爭的堅實保障。工業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隨之提高,更加擁護納粹政府和希特勒也在情理之中。

▲希特勒及德軍將領劇照

有專人統計,在希特勒執政改革期間,德國就業率可以達到百分之百,稱得上是一個經濟奇跡。這些措施成功讓德國經濟從蕭條中有所恢復,但遠遠稱不上富裕。此外,很明顯的是這些盤活經濟的項目都可以另作他用,而這才是希特勒的根本目的,經濟發展隻不過是達到這終極目標前,順便攻克的小目標。

03

為瞭達到這個目標,希特勒不再滿足於正規經濟手段,他盯上瞭富裕的猶太民族。在當時,猶太人是富貴的代名詞,他們善於經商,掌握大量財富,但卻人口稀少,政治地位不高,簡直是活生生的“錢袋子”。而希特勒本人在1913年遷居慕尼黑後,就成為瞭民族主義和反猶主義的狂熱信徒。

▲哭墻前的猶太人

希特勒先是出臺政策,剝奪猶太人政治權利,禁止他們參加任何社會活動。在高度集權統治下,希特勒輕而易舉將大批猶太人財富卷走充盈國庫,這些錢讓他擁有瞭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的資本,更多德國人開始在經濟上依賴他,政治上崇拜他。在這部分猶太人“犧牲”後,德國經濟又有好轉,大批德國人從饑寒交迫邊緣被拯救。據資料顯示,從1932年到1934年兩年間,德國經濟總量迅猛增長,助其從一戰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

▲德國夜景

除瞭在國內采取政策,希特勒也大力爭取國際支持。他憑借德國國傢信用,在華爾街獲得瞭大量貸款,這筆錢被用於購買軍火和技術,而產生的利潤則全部用於擴大德國軍工業和基礎設施。在這樣用心經營下,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納粹德國經濟復蘇到一戰前水平。1933年1月他上臺時,德國有600萬失業人口,到瞭1939年,甚至出現瞭勞動力短缺現象。

▲二戰德軍將領

在華爾街貸款不足以支持德國資金鏈時,希特勒政府又發行瞭高達80億帝國馬克的中長期債券。這些債券雖然帶來瞭經濟隱患,但卻在短期內為發展經濟和軍工業開辟瞭財源。隨著經濟水平基本穩定,希特勒開始在無形中掠奪本國人的利益。民眾工資固定,但控制不住的通貨膨脹讓貨幣不斷貶值,國民的工資實際上是越來越少。

▲希特勒閱兵舊照

然而,希特勒致力於發展德國經濟真的隻是為瞭完成競選總理前對民眾許下的承諾嗎?對此專傢則表示,希特勒這樣做其實是另有目的和野心。希特勒的目標不是成為英明的德國總理,他致力於發展德國經濟的最終目標是為瞭擴軍備戰,建立日耳曼大陸體系,讓日耳曼民族成為世界統治者。這種民粹主義思想促使他發動戰爭,向外擴張,乃至擴張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結語

常言道“器者為人所用,用之正則正,用之邪則邪。”希勒特經濟政策對於恢復德國經濟確有實效,然而他卻把經濟增長的成果用於戰爭,給全世界人民帶來災難。政策沒有屬性,施行政策的人心中需有善念,才能真正將政策成果惠及人民。

參考資料:

《醒世恒言》

《三國志》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