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夫婦最好的相處模式:各過各的

文/雪落無塵

網上有個問題:“結婚後,夫妻分床睡,這樣正常嗎?”

很多人都在底下留言,給出否定答案;都在認為,夫妻本為一體,怎麼能分床。

也有不一樣的答案,回答者是一個二胎母親。

她和老公就在分床睡,原因是對方愛打呼嚕,自己睡覺淺,總被吵得睡不著覺。

分床睡後,對方也不會打擾到自己,自己睡眠質量也好瞭。睡醒後,他們依然在一起,兩人的感情也沒變淡。

深以為然,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分床會拉遠夫妻距離,從而影響感情。

但細想想,多少夫妻是因為距離太近,而爆發爭吵。

即便兩個人結婚組成傢庭,依然是獨立的個體,也會有自己的興趣和習慣。

那麼,為什麼夫婦到瞭中年,大都會選擇“分床”?答案很現實。

事實上,這種“分床”行為,並不代表兩個人感情變淡,反而是通過這種方式,體現瞭對對方的尊重。

01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他們都會覺得,夫妻應該親密,卻忘瞭結婚之前,也是具有獨立生存的個體。

朋友小爍和丈夫阿銘剛結婚時,就抱著這種錯誤的想法。

她認為,兩個人既然決定走入婚姻,就應該時刻黏在一起;所以,她總是粘著阿銘,不願意分開。

阿銘一直有和朋友在周末打球的習慣,小爍非要陪著他去。

到瞭球場,小爍不是抱怨“太陽太曬”,就是吐槽“好無聊,沒有意思”,阿銘被打擾的無法專心打球。

不一會,小爍張羅著回傢,阿銘隻好和朋友選擇改天吃飯。

不光如此,小爍出去做美甲、買衣服、逛街都要阿銘陪著。隻要對方拒絕,小爍就生氣,問阿銘是不是不愛自己瞭。

而阿銘脾氣再好,也有爆發的一天,兩人很快因為這種事吵瞭起來。

小爍很委屈:“我們不是夫妻嗎?夫妻就該隨時在一起啊。”

阿銘耐著性子解釋:“我不是不愛你,但我也需要自己的空間,你這樣會讓我喘不上氣。”

小爍的愛沒有界限,讓對方引起不適,甚至影響到感情。

真正的愛,需要去尊重,而不是一味幹涉對方的愛好。

夫妻應該給對方充足的空間,而不是把對方當成所有物,插手對方所有的事。

就像叔本華說的:“人就像兩隻刺蝟,靠的太遠感情會變淡,而靠的太近,會紮傷對方。”

沒有邊界的夫妻,就像是距離太近的刺蝟,紮著對方,兩敗俱傷。

很多時候,婚姻出瞭問題,不是因為愛情,可能是因為沒有太多的私人空間。

02

前段時間,有網友出去玩,拍到袁詠儀和張智霖的照片。

照片中,兩人穿著低調,坐在餐廳等上菜。

在等待美食的過程中,兩人都坐在椅子上玩手機,與對方沒有任何交流和互動。

網友看到後,斷定他們的愛情是假的,為瞭賺錢,在熒幕前假扮恩愛,到鏡頭後,露出真面目。

這位網友不知道的是,婚姻和談戀愛根本不一樣。

兩個人生活幾十年,早就不會像談戀愛那般甜蜜,天天黏在一起。

即使是感情再深厚的夫妻,也需要有喘息的時間。

大多數夫妻和對方的交流,遠沒有大傢想象的那麼多,看自己父母就能看出來。

真實的相處模式就是如此,不說話也不感覺尷尬,各玩各的,偶爾說句話。

就像網上,也有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

那時候她和老公剛結婚,即使是夏天,也要枕著對方胳膊睡覺,每次早起,胳膊都被壓的沒有知覺。

後來有瞭孩子,晚上孩子總是醒覺,搞得他們兩個人也睡不好。

幹脆分房睡,兩人輪流帶孩子,一開始會不習慣,當適應後,兩人非常享受這種相處方式。

因為睡眠不好,非常容易暴躁,兩人總會因為小事互相爭執。這樣做,再也不會為此吵架瞭。

我們都知道因人而異,卻不知道因夫妻而異。

無論是獨立生活,互不打擾,還是你儂我儂,都是一種生活方式。

既然他們選擇,說明是建立在不傷害夫妻感情的基礎才去做。

真正能影響親密關系的,從來不是玩手機不說話,也不是分床睡的問題。

而是去尊重對方,站在對方角度考慮,給予足夠的理解與關心。

03

劉若英曾在《敢在愛人的懷中孤獨》中,講述自己的婚姻生活。

他們兩個一起出門,去不同的影院看電影。

看完一同回傢後,回到各自的臥室,但廚房和餐廳都是共用的。

在需要互動時,他們是親密的愛人伴侶,但在平時,他們又各有各的生活,互不打擾。

這種生活方式,自己既有瞭足夠的自由,需要時還會有愛人的陪伴。

劉若英把獨處和兩人相處之間,處理的非常平衡。即使兩人說夠瞭話,也不會感覺尷尬,各忙各的工作。

就像黃磊和孫莉,平時都是黃磊一人在外賺錢拍戲,接綜藝節目,而孫莉是個傢庭主婦,很少在鏡頭前出現。

但她在幕後依然自律,活得自由,平時照顧女兒。業餘時間健身,練舞蹈,還會排練話劇。

兩人閑暇下來,過起瞭二人世界,無人打擾。

可見,中年夫婦最好的相處模式:各過各的。

能互相依靠,卻又不互相捆綁,有自己的空間,卻又親密無間。

很多人總是沒有做好自己,就選擇匆匆結婚,婚後總是圍著對方轉,讓對方嫌棄,也迷失瞭自我。

正如舒婷在《致橡樹》裡寫道: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緣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與其把目光放在身邊人,不如做好自己,成就對方。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