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婚戀記憶: 戀愛不牽手、結婚必備“36條腿”、帶著“手榴彈”見嶽父

在上海這座24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康夢想和小康故事,而一些個人的故事往往蘊藏著整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原王開影公司業務總經理、作傢孫孟英一傢五姐弟相繼戀愛、結婚,看似平淡的故事背後,不僅是物質生活的日漸豐沛,更是時代飛速發展帶來的思想解放。以下是孫孟英的講述:

[談戀愛男女不好意思走在一起,臉上卻寫滿甜蜜]

我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在傢排行老五,上面有1個姐姐和3個哥哥。最早知道什麼叫“談戀愛”,是在我小學的時候。不過,那時的戀愛卻和現在大相徑庭。

上世紀70年代初,我的大姐和姐夫經人介紹相識相戀。姐夫是一名軍人。大傢都很崇拜軍人,在小孩的觀念裡,解放軍更是無所不能的大英雄,我總覺得他們看見高樓就能飛上去,看見黃浦江也能一腳跨過去。姐姐找瞭個解放軍,我們一傢人都覺得很光榮。

說來好笑,姐姐姐夫戀愛,雖然傢裡人都知道,兩人也向組織打瞭戀愛報告,可以說是正大光明瞭,但還是非常含蓄的。含蓄到什麼地步?每次姐姐姐夫約會,總會去虹口公園,但又從不會兩個人單獨去,總要帶上我當幌子。好像旁邊非得有個讀小學的弟弟,才能緩解一下兩個青年男女相處的尷尬,或是擋住周圍人熱辣辣的打量。我也樂得去公園玩耍,每次姐姐讓我一起,我都欣然同行。

印象最深的是,即使逛公園,姐姐姐夫兩人也總是一前一後地走著,累瞭休息時,也是一人坐在長椅的一頭,兩人之間的距離填滿瞭的尷尬和羞怯。現在年輕人熱戀時的卿卿我我、耳鬢廝磨,在當時都是不可想象的禁忌。不過,即便他們戀愛時從未並肩走過,甚至連手也沒握過一下,但兩人臉上卻寫滿瞭甜蜜。這就是我對戀愛最初的印象。

相處一段時間後,姐姐姐夫順理成章地結婚瞭。那時上海人結婚,傢具都是請木工到傢裡打制的,有的人傢打一個大衣櫥,有的人傢打一個五鬥櫥,最多再加一個床頭櫃。姐姐結婚時,姐夫已經是連長瞭,一間小小的房間,用石灰粉刷一下墻面,中間再用綠油漆刷一圈腰線,就成瞭非常時髦的婚房。加上傢裡同時打瞭大衣櫥和五鬥櫥,鋥光瓦亮,十分氣派。來道賀的鄰居看瞭,開玩笑地說:“不得瞭瞭,你們傢就像小地主一樣!”

[“三機一車”“36條腿”寫滿時代回憶,自由戀愛沖破思想藩籬]

從1978年到1981年,我的3個哥哥相繼結婚,雖然他們結婚的時間間隔不長,但可以明顯看到,改革開放讓老百姓生活的物質條件迅速改善瞭。

1978年,我大哥結婚,傢裡備齊瞭當時結婚時興的“三機一車”——收音機、縫紉機、照相機和自行車。

2年後,二哥結婚,彼時年輕人結婚的流行語變成瞭“36條腿”。意思就是說,床、方桌、沙發、靠椅……新房的傢具總共要湊足36條腿。當時,我二哥經朋友幫忙,還買到瞭一臺12寸的黑白電視,總共花瞭450元,這在當時可是天文數字。

電視雖然貴,卻並不讓人省心。每次看電視,一到半個小時,機箱就會過熱,“呼呼”作響,屏幕還會不停閃雪花,根本沒法看。搞得我們每次看電視就會條件反射地緊張,全傢人掐著表,一到半個小時就趕緊關上,大傢拿著扇子對著機箱一陣猛扇,直到電視機冷卻下來再打開繼續看。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情景真是讓人忍俊不禁。那時的物質條件雖和今天不能比,但日子越過越好,一傢人總是其樂融融。

1981年,我三哥結婚。新房用纖維板吊瞭大平頂,地面刷上瞭鮮亮的油漆,墻面腰線以下還刷上瞭不同的顏色,居住條件又上瞭一個臺階。那時剛剛興起在飯店辦喜宴,我們傢就在揚子飯店定瞭6桌酒席,每桌共有12道菜、2道點心,全雞、全鴨、豬蹄膀、大黃魚、八寶飯……都是上海人喜聞樂見的本幫菜。整場婚宴熱鬧喜樂,賓主盡歡。

物質日漸豐盈,人的思想觀念也在逐步轉變。中國人的婚戀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的大哥大姐也都是經人介紹認識,繼而戀愛結婚的。直到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瞭新思想,我們傢的變化也在二哥身上出現瞭。

那時,我二哥剛從雲南插隊回到上海,在一次同學聚會上重遇瞭我二嫂,兩人很快戀愛瞭。不過自由戀愛在當時還是一件僅止於電影和小說的新鮮事,所以雙方父母知道後第一時間就表示瞭反對:“戀愛結婚怎麼能沒有介紹人呢?”“相互不清楚根底,誰知道對方可不可靠?”

兩個陷入愛河的年輕人當然不會輕易放棄,經過不斷溝通,長輩們終於點頭理解,一段姻緣修成正果。我的二哥以當時最新興的方式——自由戀愛,昭示瞭新時代對一個傢庭的巨大改變。

[約會第一次進瞭咖啡館,帶著“手榴彈”“炸藥包”拜見老丈人]

三哥結婚的那一年,我認識瞭我現在的妻子。那時我在南京路上的黃浦區服務公司當服務員,因為工作關系,我見過很多時髦商品,每天也要接觸很多人,可相比於五光十色的南京路,我更專註於自己的寫作愛好。

我喜歡寫東西,文章經常發表在《楊浦文藝》上,有一次還上瞭《新民晚報》,這在當時可是值得炫耀的事情。我愛人那時也是文學愛好者,我們常常通信交流寫作感想,一來二去就產生瞭火花,確立瞭戀愛關系。因為有二哥的事做鋪墊,那時傢裡人對自由戀愛的態度已經比較開放瞭。

對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青年男女來說,約會的地方不多,除瞭黃浦江邊著名的情人墻,就是城市裡的大小公園。但約會也是一件麻煩事兒,每晚剛過8點,聯防隊員就會打著手電筒在各個角落巡查:“嘿!做啥呢?”“這麼晚瞭你們怎麼還在外面?”“散瞭散瞭,回傢回傢!”公園裡各個角落的青年男女,被強光手電一照、聯防隊員一呵斥,立刻起身走開,浪漫全無。

記得一個休息日下午,三十六七度的大熱天,我和我太太約在黃浦公園見面,逛瞭一會兒實在太熱,兩人就打算各自回傢。剛走出公園門口,看見不遠處的上海大廈,一個新奇的想法在我腦中出現,我小聲問她:“要麼我們進去坐坐?”當時我們誰都沒有進過咖啡館,普通老百姓覺得那是一般人進不去的地方。出於好奇,我們壯著膽子走瞭進去。

大廈內部裝潢非常漂亮,高貴、大氣,客人卻很少。我們一人點瞭一杯咖啡,還有一塊小蛋糕,總共花瞭5塊錢,要知道那時我每月的工資才36塊錢啊!這就是我們第一次在咖啡館的約會。雖然現在小年輕們進出咖啡館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平常,但在當時確實是個大膽的嘗試。

除瞭第一次進咖啡館約會,登門拜見雙方父母的情景也讓我印象深刻。那時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傢,要帶上“手榴彈”(老酒)、“子彈”(香煙)、“炸藥包”(蛋糕)、“機關槍”(火腿),雙手拎得滿滿當當,穿過弄堂、走過小巷。我太太第一次去我們傢的時候呢?新媳婦上門總是羞澀,我們兩人就像搞地下工作一樣,一前一後地走,我走幾步就要回頭看看她,等她跟上再往前走。這些點滴現在想起來都成瞭最美好的回憶。

1983年我們結婚瞭,傢裡裝上瞭金星彩電、雙卡錄音機、4個喇叭的立體聲音響,還買瞭一臺海鷗牌照相機。婚禮選在綠波廊飯店,辦得熱熱鬧鬧,還在王開照相館拍瞭當時時興的婚紗照。

1983年,孫孟英和太太在王開照相館拍的婚紗照。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前幾年,我的女兒結婚瞭。他們這一代的結婚條件跟我們那時相比,更是好瞭許多,天差地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代更比一代強,這就是我們的小康生活。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