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信用卡征信形勢嚴峻:精耕細作轉折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國有資產是國傢的固定資產,跟民間毫無關系,不過隨著改革開放實行,中國一切市場化。四大銀行作為中國金融的支柱,不敢貿然直接市場化,這就催生瞭搞一個試點銀行的計劃,先進行商業化、股份制改革。

這個試點銀行就是交通銀行,國內第一傢國有股份制銀行就此誕生。

若將四大行比作央行的四個“親兒子”,那麼交行就是“養子”,讓“養子”沖鋒陷陣,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第一手經驗總能及時傳遞總結。不否認交通銀行如今在國內信用卡業務中“罵聲一片”,但同樣也不能否認交通曾經為中國國有銀行市場化改革做出的貢獻。

“罵聲一片”的交行

作為國有股份制銀行,交行同時繼承瞭體制中的效率低下和股份制中股東之間的利益糾葛等等缺點,並這樣的經營風格映射到信用卡業務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公認的嚴格風控,曾經看過一篇交通銀行信用卡持有者的交流內容,提到交行的工作人員24小時上班幫你監控用卡安全,凌晨都有人值班;另有網友刷瞭幾百元的修車費,20分鐘之後馬上就有電話打過來詢問是不是本人刷的,得到肯定回答後,卡片直接封停,並得到瞭一個看起來挑不出毛病的理由:“在你的申請資料中沒有提自己有車……”。

按說交通的風控系統和政策那麼給力,不良率應該很低才是,但實際上交通的不良率一直居高不下,根據2020年一季度六大行“工農中建交郵”不良率資料顯示,交通銀行1.59%的數據高居第一,幾乎是郵儲的兩倍(這裡提一下,郵儲銀行已經劃歸至銀保監會國有大行序列,所以從前的五大行變成瞭如今的六大行)。

交行除瞭風控嚴格之外,信用卡體驗感也常被持卡人吐槽。比如交行每月雷打不動隻發一次的還款短信通知,要知道一般的信用卡賬單日會發短信提醒,還款日前一天還會發短信提醒,還款當天也會發,目的就是為瞭防止持卡人遺忘,信用卡逾期的後果是要上征信的。

以上這些缺乏人性化和矛盾的的使用體驗讓交通銀行時時刻刻都在流失客戶,這一點放在當下這個被眾多銀行爭奪信用卡市場的節骨眼上顯得很不可思議。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嚴峻的形式

2004年,匯豐銀行入股交行,比例為19.9%成為交行第二大股東,加入到國內信用卡產業的激烈競爭中,這一年也是“信用卡激進年代的春天”的第二年;

2008年應該是從“跑馬圈拉人頭”到“精耕細作”的轉折點,因為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將之前的跑馬圈式的種種問題暴露瞭出來:同質化、立法不明、發展瓶頸;

雖然在這之後的十餘年中,國內都在不斷完善信用卡相關法律條款,各行也都在通過各種方法拉開信用卡的同質化,以及突破瓶頸,但是2019年卻是交通銀行最有戲劇性的一年。

交行是很早就開始“跑馬圈”的銀行之一,截至2019年末,交行累計發卡量1.2億張,但是,新增發卡量是負數,信用卡透支月和交易量都出現下降的情況。結合上文中提到的2020年第一季度六大行不良率排行,再聯想到從2018年開始的交行的風評趨勢,答案顯而易見瞭:交行的信用卡業務呈現出瞭收縮狀態。

交行的信用卡業務問題真的不容樂觀!

結語:

前文提到,通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信用卡借貸危機的隱患就已經在國內出現癥狀,但粗放型的信用卡發展模式顯然沒有因為金融危機而遭受挫折,11年的時間讓國內信用卡產業監管越來越規范,在這樣的情況下再使用“跑馬圈拉人頭”那一套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由粗到細的轉變是之前這幾傢元老級的銀行必經的過程,交通銀行的“以退為進”除瞭自保之外,也未嘗不是在“養精蓄銳”。

交行對整個形勢的判斷,直接影響到持卡人的利益,可以預見,交行對個人征信的嚴苛程度和整個信用卡體系政策的調整是必然的!


瑞奇島,用信用卡行業的獨立視角、深度分析和發人深省的信用卡行業故事,會生活、惠生活。

David: